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节日大全 | 教案下载 | 个人简历 | 优秀作文 | 精美散文 | 励志名言 | 公文范文 | 文档下载 | 论文范文 | 读后感大全 | 文库 |
鸿斋文档网
  • 工作总结
  • 实习报告
  • 演讲稿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心得体会
  • 律师见证书
  • 起诉状
  • 公证文书
  • 调查报告
  • 工作计划
  • 规章制度
  • 会议纪要
  • 申报材料
  • 劳动合同
  • 述职报告
  • 年终总结
  • 实习报告
  • 求职简历
  • 自荐信
  • 领导讲话
  • 企业演讲稿
  • 公文命令
  • 您的位置:鸿斋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年终总结 > 论创造教育观与新世纪教育改革 正文 2021-02-21 06:02:25

    论创造教育观与新世纪教育改革

    一、从知识型、智能型向创造型转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几千年世界教育发展,已经经历了知识型教育阶段、智能型教育阶段,现在已步入创造型教育阶段。


      (-)知识型教育是人类生产力低下,知识积累贫乏的产物。知识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出现时间最早,又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类型。从人类的教育诞生伊始,直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由于其特殊历史原因,致使这一阶段持续到70年代末。知识型教育显然是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的或最终目的的教育。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最原始的教育。这种教育曾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财富。人类的许多物质和精神成果都是依赖知识型教育获得的。人类为什么会首先选择知识型教育呢?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人类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十分贫乏,人类从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十分有限,因此能够提供给学校教育的内容也十分有限。那时虽然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但知识的价值却是至高无上的。我们今天还在流行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这种知识价值论的体现。这影响到教学上就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重复练习的时间,甚至机械背诵。这种知识型教育在世界范围一直持续到本世纪40年代,才逐渐被智能型教育所取代。但直到目前为止、知识型教育仍然有巨大影响。它仍以各种方式参与到现代社会的竞争活动中来。


      (二)智能型教育是人类"知识爆炸"的产物。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文明史的不断延续,人类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终于发生了"知识爆炸",人类知识翻一番的时距在不断缩短。与此相应,科学研究与大规模应用的时间间距也在不断缩短。知识的奇迹般增长,无疑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解决人"生也有涯,学也无涯"的矛盾。因此,本世纪5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兴起了大规模的智能型教育。我国由于其特殊历史原因,直到80年代才开始步入这一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面对浩如烟海又不断涌现的知识,仅仅靠积累式学习和教学已不能适应了,人类必须重新进行选择,教育必须从以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重心上来。因此,一场大规模的智能教育运动在全球展开。教育家、心理学家们设想,一个理想的人,应当是一个能够驾驶着智能之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由驰骋的人。这便是智能教育的由来。


      (三)创造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智能型教育的兴起,比起知识型教育来讲,的确是人类的一个大进步。然而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l)智能型教育非但未能真正解决"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强化了这一弊端。(2)智能型教育给儿童心灵的发展造成了新的不平衡,儿童的心理疾病大大增加。也即是说,智能型教育是以牺牲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为代价的。(3)智能型教育从根本上说仍是一种接受教育,未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因此它也不能真正解决"生有涯,学无涯"的矛盾。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教育型式,是人类的一项共同任务。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在探讨智能问题或实施智能型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涉及到创造性问题或创造性教育的问题。比如,吉尔福特(Guilford)在探讨人的智力三维结构的过程中就探讨了创造力的两个重要成分: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布鲁纳(Bruner,J.s.)的发现性教学、赞科夫(Zankov,L.V.)的发展性教学都包含十分丰富的创造教育的成分。因为只有创造教育才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知识型教育和智能型教育只揭示了人类本性的一部分,而创造才是人的最高本质。吉尔福特说,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


      二、21世纪的中国特别需要创造教育
      为什么说新世纪的中国特别需要创造型教育呢?
      (一)创造性人才十分缺乏。我们并不否认中国也产生了相当可观的世界第一流的创造型人才,做出了世界第一流的创造性成果。但是我们也毫不讳言地说,这些创造性成果,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人口众多的大国仍然是不相称的,与我们的理想也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在近现代以至当代世界上,中国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方面都难以跻身于世界第一流的行列,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历史、教育的缘由,没有培养出大量的创造性人才。我们的国家要发展,我们的民族要振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体制,有了这个体制,我国的创造性人才就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二)传统思维方式根深蒂固。我们所说的传统思维方式,有人称为东方式思维方式,表现在人才培养中往往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注重求同式思维而忽视求异性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常常是多演绎式和循序渐进,而少归纳式和浸透跳跃。当然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也并非没有优点的,比如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有利于获得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有利于考试,但却不利于进行发明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我国教育仅仅停留在培养这种类型的学生的水平上,那在国际的竞争和角逐中就很难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在21世纪,中国特别需要大力提倡、实施创造型教育,通过创造教育去吸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精华。


      (三)创造教育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在西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创造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Dewey)。杜威的思维五步法为创造性教育,特别是创造性教学定下了基调。认知学派在杜威思想的基础上于60年代初建立了探究发现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在全世界所发生的影响更是尽人皆知。被称为心理学第三思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创造性教育,尤其对创造性教学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从"人"出发,提倡"情"、"美"为启导的创造性教学。在科技发达的日本,创造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头宣传或理论探索阶段,而是已经付诸实践,不是只有少数学校的实验,而是步入大面积的普及阶段。在中国,虽然早在20年代,陶行知(1891-1946)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但直到今天为止我国的创造型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学校时至今日仍未能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应试教育"的怪圈,仍然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看成至高无上。也即是说,一些学校尚处于知识型教育阶段,连智能型教育阶段都未达到,所以离创造型教育阶段就相去更远了。就中国教育的总体而言,创造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创造教育相比起点还是比较低的。中国的教育若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就要针对我国创造教育起步晚、起点低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奋起直追,使其尽快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旋律。


      三、新世纪教育改革要树立创造教育的新观念
      (一)树立教育目标新观念。


      1.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创造性素质的新观念。按照当代"人本教育"的观点,"创造性"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两种。前者是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后者,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这是谁都具有的,对于其他人也许不是新的,但能产生出他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就学校教育来说,创造教育正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掘所有学生(包括差生)的一切潜能。有了创造教育的这一目标观念,教育工作者就会自觉地研究学生,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育工作者就不会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把应对考试作为教学的杠杆和法宝,而会"为创造而教",创造性地教;
    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育工作者就不会按学业成绩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从而消除偏见、偏爱等阻碍创造性发展的心理因素,满腔热情地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创造性素质。


      2.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自由发展的新观念。创造的本质就是独立创新,表现出创造者鲜明的个性。创造教育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也就是要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以统一的模型化的目标要求学生,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他们的个性被压抑、摧残的厄运便不可避免了。创造教育在目标的认定上,绝不可按工艺生产的办法,依据一个规格、一种模型把学生制造成完全符合自己意愿的标准产品,而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多层次、多维度的师生一致的目标。不仅如此,教师更要用之于行,改变在个性问题上偏爱规矩顺从、不越雷池的学生的态度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求新求异,学有特色,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二)树立教学方法新观念
      1.激发学生认识兴趣的新观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Sukhomlinsky,V.A.)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应该有一种激发学生认识兴趣的方法,让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可以说,这种方法是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创造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参与性",创造的智慧和结晶往往表现为在环境的刺激下,让那些被压抑的潜意识冲破意识阈而显露出来。在这一问题上,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能仅仅重视"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传授知识的具体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更应该提高对激兴趣方法的教学价值的认识,加强对这类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诸如,变通灵活组织教学过程、避免程式化的方法;
    设置问题情境、引疑释疑的方法;
    制造认知冲突、加大训练强度的方法;
    开展学习竞赛、创设成功条件的方法;
    等等。


      2.重视过程学习的新观念。传授式教学着重学习的结果,强调获得知识的本身,其方法主要由教师传授,希望学生接受,检验教学效果的指标主要看学生是否记牢了知识和记牢了多少知识。创造教育强调发现学习,着重学习的过程,其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追求、发现未知的世界。实现教学方法观念的这一转变,其核心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一切教法的应用都应该以有利于学习过程为出发点,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发展。


      3.坚持智力操作的新观念。现代教学方法论认为,教学方法具有双部性。所谓"双部性",是指教师控制教学活动时既要注意学生的外部活动,又要注意学生的内部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意学生活动的外部,看他们听课是否集中注意力,观察是否细心,实验是否有秩序。但是,有时学生活动的外部表现尽管相同,然而从内部来说则可能完全不同。通过探索发现而获得的知识一般理解得比较透彻,掌握得比较牢固,学生容易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这种探索发现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思维、想象、联想和创造力得到发展。智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实施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内部性"功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


      (三)树立师生关系新观念。


      实施创造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在这种关系下,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人格的尊重,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最容易树立起来,创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出来,无限发展的创造潜力最容易释放出来。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表现在教学中,是师生之间朋友式地讨论争辩,探求真理;
    表现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是教师要实行"民主自治"的原则,师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计划,共同遵守有关要求,共同监督、评价计划的执行。这种师生关系形成后,学生便有了创造的适宜环境,他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徐亚东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刘涵之主编:《创新教育实施指南》,华龄出版社1999年版。


      3. 张力主编:《21世纪教育展望:中国与世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推荐访问:新世纪 教育改革 创造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论创造教育观与新世纪教育改革》由(鸿斋文档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1 鸿斋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