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节日大全 | 教案下载 | 个人简历 | 优秀作文 | 精美散文 | 励志名言 | 公文范文 | 文档下载 | 论文范文 | 读后感大全 | 文库 |
鸿斋文档网
  • 春节
  • 清明节
  • 五一劳动节
  • 端午节
  • 中秋节
  • 十一国庆节
  • 妇女节
  • 青年节
  • 六一儿童节
  • 教师节
  • 护士节
  • 记者节
  • 植树节
  • 重阳节
  • 八一建军
  • 节圣诞节
  • 父亲节
  • 光棍节
  • 中元节
  • 七夕节
  • 情人节
  • 元旦节
  • 建党节
  • 感恩节
  • 万圣节
  • 母亲节
  • 元宵节
  • 情人节
  • 愚人节
  • 您的位置:鸿斋文档网 > 节日大全 > 清明节 >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材料4 正文 2021-04-16 09:59:52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材料4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材料4


    第四节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一、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如前所述,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缺乏发展性,没有回答职业类型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而且对职业选择时社会、经济等现实的制约考虑较少。另外,理论上人可以有许多种选择,但事实上却倾向于选择特定的职业,有时甚至根本未考虑其他可能的选择,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无法解释。舒伯的理论则从发展的角度,对职业生活的全部发展阶段和特点进行了宏观描述,而且也考虑到了社会、机遇等现实的作用,对职业选择和发展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得较透彻,但是它只是强调职业选择的弹性,而弹性范围有多大没有研究。此外,该理论虽然重视心理属性如能力、价值观、人格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但它们如何影响、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为此,职业心理学家们在思考一个问题:能否将已有的理论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对职业选择和发展行为更有解释力的理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简称SCCT)是这种想法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主要源于班杜拉(Bandura)的一般社会认知理论(1986)。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在指导人的行为的过程中,自我效能和社会过程是相互作用的,这已在教育成就、健康行为、组织管理、情感反应的研究中得到广泛证实。

    (一)三个核心概念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有几个基本的出发点:首先,吸收已有职业理论的成功之处,将已有理论中相似性较高的成分尽可能地结合;
    其次,以社会认知理论作为其整合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的主体思想
    再次,以自我效能、结果期望、个人目标三个概念为核心概念,这三个概念是行使个人力量的主要机制。

      自我效能指的是人们对组织和实施所要得到的结果的行为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并不像自尊那样是个单一的、普遍的特质,而是与具体的活动领域有关的一套动态的信念。自我效能主要受四种因素影响,即:个人过去的绩效成就、观察学习、社会劝说以及生理和情绪状态等,其中又以个人过去的绩效成就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如果个人在某个活动领域中取得巨大的成功,将会提高该领域的自我效能;
    反之,较大的或多次的失败则会降低该领域的自我效能。

      结果期望指的是个人对从事特定行为的结果的信念。在很多需要复杂技能或难度较大的情境下,自我效能的作用更大。但如果个人怀疑自己是否拥有取得成功的能力,就会避免这样的选择或行动。另外也有自我效能较高而结果期望不好的情形。例如一些女性虽然对某一特定领域(如管理)的能力有自信,但因为对结果的期望比较消极(如会受到歧视)而不愿选择相关的职业。

      个人目标是个人从事特定活动或取得一定结果的意图,又可分为职业目标(个人希望从事的职业类型)和绩效目标(为实现既定目标个人计划达到的绩效水平)两种。目标是个人在职业发展中行使个人力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设定目标,即使长期缺乏外部回报,人们也能组织、指导并坚持自己的行动。自我效能与结果期望对职业目标和绩效目标有重要影响。另外,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取得进步又会反作用于自我效能与结果期望。目标的达成将形成良性循环,并进一步增强自我效能与结果期望。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除了重视其三个核心概念外,也十分重视包容已有的理论成果,如兴趣、能力、价值观、社会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经济因素(如就业机会、培训机会等)的作用,将已有的研究成果用社会认知理论统一起来。这三个核心概念与个人的其他重要特征、社会背景及学习经验相辅相承,共同影响着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


    图2-7 SCCT的全模式

    (二)三个子模式

    SCCT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子模式,在每一个子模式中,上述三个核心变量与个人的其他重要特点、背景及学习经验是相辅相承的,共同影响着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

    1.职业兴趣模式

    SCCT的职业兴趣模型认为,与活动相关的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会对兴趣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当人们觉得自己有能力且会取得有价值的结果时,就会形成稳定持久的兴趣。而在自我效能比较低、预期会得到中性或否定的结果的活动,就不能形成兴趣。与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一致的兴趣会提高活动的目标追求,而目标的实现来自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达成的结果又构成了重要的反馈,有助于巩固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

    SCCT承认能力和价值观是影响职业兴趣的主要因素,但它们的效果要通过自我效能和结果期望。能力不是直接影响兴趣,而能力是通过影响效能然后再影响职业兴趣。知觉到的能力比客观测查得到的能力更能影响兴趣。价值观已经融入对结果的期望中,结果期望包括两个成分:一是预计参与某活动会导致的结果,二是这些结果对个人的价值或重要性。

    尽管职业兴趣在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已稳定下来,实际上职业兴趣并非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当人们处于环境变革或人生挑战时期,如工作调整、生育、技术革新,人们要面对新的活动、要发展新的技能时尤其如此。当然,兴趣成长的机会也可能是个人导向的,如自愿接受新的工作安排。职业兴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自我效能和结果期望的变化。

    2.职业选择模式

        SCCT强调个人、背景和学习对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职业选择分成三个基本过程:(1)初步的选择或目标;(2)行动,如为实施特定的选择而参加特定的培训;(3)后来的完成情况,即成功或失败,实现情况构成了反馈环路,影响未来职业行为的形成。该理论在目标和行动之间作了区别,强调目标的调节作用,强调选择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行为。

    SCCT认为,职业选择常常但并不总是与兴趣有关,需综合考虑职业选择前后的多种因素。首先,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共同影响着职业兴趣,职业兴趣产生相应的职业目标,即发生职业选择。其次,个人的环境也会影响职业选择过程,它有时会要求个人做出妥协。环境因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环境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影响人将兴趣转化为目标、将目标转化为行为的能力和愿望;
    二是一些环境因素对形成和实施选择会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如雇佣中的歧视,父母及长者对职业选择的干预等。

    3.工作绩效模式

    工作绩效包括个人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就水平,以及个人坚持从事特定职业的程度。绩效水平取决于人们的职业能力、自我效能、结果期望以及绩效目标之间的交互影响。

    能力通过影响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而对绩效发挥影响作用,反过来,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也影响成绩目标的水平。较强的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提高抱负目标,有助于人们的行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力、自我效能、结果期待还受到环境变量影响,这些变量如教学质量、社会经济地位、性别角色社会化等。将自我效能看作成绩的协同决定者,而不是客观评价的能力的替代者,因为人们做什么部分依赖其对自己能力的解释和应用,而自我效能影响人们对其才能的调度,自我效能的信念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具有同样的能力,其成绩会千差万别。在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更需要人的基本能力和对个人效能的强烈的信心。

        (三)SCCT的优势与不足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一方面重视与认知有关的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又突出对自我能力的知觉或信念的作用,将人看作是一个积极的、有个人力量或自我导向的人,突出了人的主动性,这与社会学、经济学中被动的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不仅涉及心理问题,而且还涉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克服了传统的职业理论将心理、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分割开来且缺乏动态的局限性。另外,该理论将职业选择视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比霍兰德的理论更具有适应性。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基于班杜拉的一般社会认知理论,但又加以发展。它从相关学科吸收了大量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如借鉴了行为激励中的目标设定理论和期望理论。由于该理论重在解释,故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对职业选择的作用方面,更注重原因或形成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人对职业发展的本质认识得更加清楚。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业咨询及职业教育具有强大的应用前景和意义。根据SCCT的三个基本模式,可以提供多种发展性的、干预性的或补救性的策略与措施。

    同时,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足。由于该理论注重解释力,因而缺乏操作性;
    该理论没有具体的方案,总体构想较好,但不够深入;
    有些概念的确定比较随意,还欠明确;
    该理论框架太大,涉及的因素太多,往往难以在实际研究中完整地加以验证、分析。

    二、多学科理论体系的共同启示

    在多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中,大量涌现的生涯理论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特质因素论的影响,使生涯理论不再局限于“人职匹配”,而是将生涯选择与发展引向个体连续的生命发展历程中,融入个体的自我与角色发展的进程中,直至扩展到终生发展的领域与范围。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的生涯选择与发展都有着共同的启示。

    1.生涯发展阶段与年龄有关,并受到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历程,生涯选择与发展规划必须符合个人一生的需求而设计。

    2.由于社会生活不断变化以及人的自身心理发展,人的职业心理总是处在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个性与职业的匹配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3.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其独特性是很多因素作用的产物,包括社会文化背景、遗传、个人的教育经验、家庭关系与社区资源。其中,价值、兴趣、能力和行为倾向对于生涯发展是重要的。

    4.自我概念影响生涯决定。自我概念不是一个静态的现象,而是一个发展的历程,并可能随个人和情境的变化而逐渐或突然地改变。正确的自我概念对生涯成熟有着重要的意义。

    5.个体的个性和人格特质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及其它测评手段客观测量,并可用于预测未来适应的成果。将工作要求与个人个性相匹配,是一些生涯选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6.了解与探索有关职业性质和就业机会的信息,发展适当使用信息的技能,是生涯选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这项需求将持续一生。

    7.弄清楚自己特长、兴趣才能明确的为自己立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目标,不断强化自己为了需要达到目标所需要有的能力,同时排除外界的诱惑,尽量减少要走的弯路,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

    8.生涯发展是终生的实践历程,通过对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可协助个人做适当的选择。

    9.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做好职业方向定位,清楚知道自己的职业目标是什么,知道通过职业的发展自己想获得的是什么,平衡好自己的价值需求,从而沿着既定的职业路径发展,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本章小结

    1.比较有代表性的职业生涯理论包括:职业选择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职业决策理论。

    2.职业选择理论强调人与职业的匹配,包括了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鲍丁、弗洛姆等人的心理动力论。

    3.特质因素理论强调个人所具有的特质与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技能(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匹配,它首先提出了在职业决策中进行人职匹配的理念。

    4.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模式,将人格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不同类型人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

    5.心理动力理论重视人的需要和人的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以及人的早期经验与职业动机对职业选择与职业成功的影响,主要由鲍丁等人的“心理动力论”和弗洛姆的“期望价值论”。

    6.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主要包括施恩的九阶段论,金斯伯格的三阶段理论,格林豪斯的五阶段论,舒伯的五阶段论,廖文泉的“三三三理论”。

    7.戈特弗雷德森职业抱负发展理论指出,职业抱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缩小范围的过程,其中包含了范围限制和妥协的过程。

    8.生涯决策理论分为吉列特的决策模式、库伦伯兹的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和泰特曼的决策历程理论。

    9. 彼得森等人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和CASVE环两个核心观点。

    10.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SCCT)包含三个子模式:职业兴趣模式、职业选择模式、工作绩效模式。

     

    思考题

    1.结合人格类型理论阐述人格如何决定你的人生。

    2.认真理解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列举你大学阶段生涯发展的主要任务。

    3.阐述几种生涯决策理论的基本思想。

     

    参考文献:

    1.李法顺 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宁维卫:《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社会心理研究》,1991.2

    3.王通讯《职业生涯话管理》,《中国人才》,北京,1997.1。

    4.侯志瑾,梁湘明.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简介与研究评述.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201-210

    5.龙立荣,方俐洛,李晔.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与传统职业理论比较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2.2:121-122;

    推荐访问:辅导材料 职业规划 大学生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材料4》由(鸿斋文档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1 鸿斋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