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节日大全 | 教案下载 | 个人简历 | 优秀作文 | 精美散文 | 励志名言 | 公文范文 | 文档下载 | 论文范文 | 读后感大全 | 文库 |
鸿斋文档网
  • 工作范文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计划范文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发言讲话稿
  • 幼儿教育
  • 小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中教育
  • 职业教育
  • 您的位置:鸿斋文档网 > 文库 > 职业教育 > 第二章,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 正文 2021-02-05 10:58:08

    第二章,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第三节,古代诗歌

    [第二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

    ·第三节 古代诗歌

    一、考纲要求?
    1.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知识结构?
    1.古代诗歌的风格和意境。?
    2.古代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
    3.古代诗歌所包蕴的思想内容。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①欣赏古代诗歌,要注意作品的不同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氵预 堆。”欣赏两人的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
    ②欣赏古代诗歌,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 一的结果。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出山村秋日傍晚的声色俱佳的“山居秋暝图”,静谧优美,绵远悠长,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幽静恬淡的心情。鉴赏古诗,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③欣赏古代诗歌,要把握诗歌常见文学典故。?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④欣赏古代诗歌,要注意诗歌常见的表现方法,如比兴手法,夸张渲染手法,情景交融手法等等。如《硕鼠》一诗主要运用了比喻,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⑤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例1.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绕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答:( )?
    本题答案应为C。这是考查诗歌鉴赏的综合题,但A、B两个选项主要考查对诗歌形象进而对 诗歌意境的把握。“秋丛绕舍似陶家”,描绘了姹紫嫣红的丛丛菊花围绕房舍的美丽景色, 看到这丛丛菊花,就仿佛置身于爱菊如命的陶渊明家。这里有客观之景和主观之意,形成恬静优美的意境。“遍绕篱边日渐斜”,是写诗人自己。在恬静优美的意境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徜徉在篱边菊花丛中,边欣赏边赞叹,留连忘返,不知日已西斜。完成这道题,只要能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就不会误选A、B两项了。?
    例2.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上指酒意未消,实际上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答( )?
    本题的答案应为D。这是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题,其中A、D两项是对这首词的感情理解和抒情方式的考查,而A项中有意提示“表面是指”、“实际指的是”的字句,与D项中“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有矛盾,就是暗示我们这一矛盾中必有一个错误的判断。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她的不少作品中抒发的感情都是委婉低沉的。这首词正是如此,借“浓睡不消残酒”和“应是绿肥红瘦”来抒发一种伤感和烦闷之情;
    但这种伤感和烦闷之情是借自己“浓睡不消 残酒”的形象及对一夜风雨后院中海棠情况的一问一答来表达的,而不是直抒胸臆。理解了诗人的抒情风格就可以确定,不当的应为D项。?
    例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题?
    望洞庭(刘禹锡) 题君山(雍陶) ?
    湖光秋月两相和, 烟波不动影沉沉,?
    潭面无风镜未磨。

    碧色全无翠色深。?
    遥望洞庭山水色, 疑是水仙梳洗处,?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洞庭湖中)?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绿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群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群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蛾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答( )?
    解说:此题重在检测考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尤其是检测诗歌中炼字精妙的理解程度。两首诗里的“潭面无风”“烟波不动”,主要描绘的是湖面风平浪静,其中没有“山影凝重”“ 朦胧”的景象。再说,刘诗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告诉读者描写的是秋天月夜洞庭湖所见 ,“和”字再现了洞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胜景。而雍诗中湖色的“碧”和山色的“翠”不可能是月夜所见,因此,B项中认为“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是不准确的。
    四、能力训练
    1.对下面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A.此诗一、二两句以设问开卷,描绘出泰山苍翠葱郁的景色。?
    B.此诗第五句采用语序倒置的手法写出层云升起,使诗人心胸开阔激荡的感受。?
    C.此诗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写出了诗人近泰山而望的感受,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 思想感情。?
    D.诗人所描绘的泰山气势磅礴耸峙,景色苍翠葱郁。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2.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②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①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说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业绩。?
    D.最后一句指明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②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括作结,全篇有分有总 ,首尾呼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化的这一转 变。?
    C.作者通过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 ”的悲伤感叹。?
    4.阅读下面一首,分析完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 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A.上片写景,描绘秋色,由上及下,由近而远,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引出乡思离情。?
    B.下片抒情,抒情迂回往复曲折多变,乡愁无法排解。?
    C.此词中作者胸襟的开朗和感情的真挚,可以直书所见直写所感,不似婉约词家委婉含蓄。


    D.此诗即景抒情,色调鲜明,情思深远,意境浅显开阔。?
    5.读辛弃疾的词《摸鱼儿》,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对该词分析不当的一项(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 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若灬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 玉环飞燕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A.上片通过作品主人公怜春——惜春——留春——怨春,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 ”的矛盾心情。?
    B.下片假托蛾眉遭妒,表现了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是对当权的妥协投降派的诅咒。?
    C.上下两片峰断云连,上片“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是开,是纵,那么下片“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合,是收。一开一合,一纵一收之间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
    D.此词以景语作结语,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韵味全无。?
    6.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A.“幽州台”是指幽州的黄金台,燕昭王在这台上接待四方来的人才。陈子昂登上此台,感慨万千。?
    B.“前不见古人”,指过去的像燕昭王那样的广招人才重用人才的君主,如今是再也见不到了。?
    C.“后不见来者”,指的是以后也不再能见到像燕王那样的广招人才重用人才的君主了。
    D.后两句说,想到了悠悠天地之中,如自己这样怀才不遇还受打击的人又不知有多少,这时作者独自悲伤地流下了眼泪。读到此使人感受到作者的愤激之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哀叹。
    第一节?参考答案
    1.C 2.D 3.①D ②C 4.D 5.D 6.B.


    推荐访问:第二章 文学 第三节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第二章,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第三节,古代诗歌》由(鸿斋文档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1 鸿斋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