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节日大全 | 教案下载 | 个人简历 | 优秀作文 | 精美散文 | 励志名言 | 公文范文 | 文档下载 | 论文范文 | 读后感大全 | 文库 |
鸿斋文档网
  • 工作总结
  • 实习报告
  • 演讲稿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心得体会
  • 律师见证书
  • 起诉状
  • 公证文书
  • 调查报告
  • 工作计划
  • 规章制度
  • 会议纪要
  • 申报材料
  • 劳动合同
  • 述职报告
  • 年终总结
  • 实习报告
  • 求职简历
  • 自荐信
  • 领导讲话
  • 企业演讲稿
  • 公文命令
  • 您的位置:鸿斋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公文命令 > 网络与当代文学创作 正文 2021-02-24 18:15:43

    网络与当代文学创作

    一 网络:不是弓箭而是子弹飞行的感觉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写作《20世纪大飞跃》一书时,曾经接受了瑞士著名哲学家艾赫尔别格《人与技术》一书的一个观点,艾氏认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及其变化速度相当于60公里的马拉松赛跑,从起点开始的绝大部分历程都在黑夜般原始蛮荒上度过——离终点100米处,出现中世纪的城市,离终点50米,那里站着列奥纳多;
    芬奇,他用智慧和敏锐的目光注视着这场赛跑;
    剩下只有10米了!跑道旁开始出现火炬的光芒和微弱的油光灯;
    但是,在最后5米的冲刺之间,惊人的奇迹出现:光亮照耀着夜间的道路,没有役畜的板车疾驶而过,汽车轰鸣;
    摄影记者;
    电视记者的聚光灯使胜利的赛跑运动员目眩;
    ① 艾赫尔别格之所以提到15世纪的达;
    芬奇,是因为在他看来,达;
    芬奇是人类文化史上成功将科学与文化结合起来的少数天才之一;
    而他所描述的“最后5米的一冲”正是属于20世纪的情景,奇迹就在此刻;
    受此观点启发,也可以说是受此描述感染,我将自己的书名定为“20世纪大飞跃”,并将此飞跃比作飞机历经长长跑道后的起飞,正是那一刻,机轮离开地面,机身如鸟一般腾飞,直上蓝天;
    叙述此种“大飞跃”的感觉,意在通过怀旧的记忆联结今日我对于网络的感觉:依然是飞跃,是腾飞,但已经是今非昔比,弓箭换长枪,箭矢换子弹的难以形容的感觉了;
    同时,意在强调21世纪今天,网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支撑20世纪“大飞跃”的科学技术,其发展前景的不可限量,真可用“无极限”一词形容!
      二网络:不逊于意识形态的研究价值
      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但它又是人类面前一个既令你眼花缭乱但又飞速变化并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现实,更让我们迷惑的是,这个在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变幻游走的精灵,会让我们时刻丧失一种现实感,仿佛进入宇宙的黑洞,我们自身的重量被瞬间消解,这是前所未有的奇异感觉,当你用手指轻击键盘时,你已经梦幻般地飞翔在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前的观念,仿佛是古老的弓箭,你真的可以用它去射击网络——这颗疾飞的子弹吗?
    正像十多年前,我们刚刚照面麦克卢汉,我们只能接受他的关于每一样新媒介或新技术都是人体某部分的延伸的观点一样,天才理论家的深刻见解总是耐人咀嚼;
    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读“媒介即信息”这句名言时,却又有一番石破天惊;
    豁然开朗的感觉,了解真理实在需要时间和领悟呵!
      循着天才理论家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思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媒介不再仅仅是媒介,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及人的思想
    行为等等,看似形式的媒介,其性质其实远胜于其传播媒介的内容,同理,网络也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平台,我们应将其本身视作具有革命性的人类存在方式,一种生命的体现;
    这是它作为信息存在的最大价值,由此它也具有了人类精神的意义,这是认识网络的重要前提;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研究网络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其价值并不逊于研究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我们传统的文学研究领域,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常被置于首要的位置,文学研究队伍的人才资源也主要分布在意识形态的研究上,而网络文学的研究近年来虽有少数人涉及,但似乎也多重形式而轻内容;
    我不能肯定地将网络直接等同于一种意识形态,但至少可以肯定其研究的价值以及面对它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网络对人类生活,对文学艺术,收拢一点说,对我们这个意识形态化程度很高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影响已经产生;
    暂且不说“巨大而深远”,但至少可以描述成“影响与日俱增;


      三时代跨越: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
      暂且撇开网络文学的文体特征,我们先说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宏观上所拥有的不同文化背景;

      从历时性角度看,网络是一种全新的文化;
    从共时性角度看,网络是一种亚文化,尚处在“边缘”与“非主流”地位;
    且不说在网络时代的速度中,网络文化能在多长的时间里由“边缘”走向“中心”,由“非主流”成为“主流”,但其影响力与渗透力都是无法否认的;


      如果将网络文化的内部结构呈现为下列四层:主体——网民;
    客体——硬件平台;
    中介——信息传播及其意义;
    价值——由网络形成的人们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那么,本文论述的重点就落在“价值”层面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的探讨也由此生发开来;


      我看重“时代跨越”这个词,其意义在于表明网络文学其有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
    国外学者拉潘姆先生曾经依据麦克卢汉的思想归纳出两组两两相对的词语,其中一组将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加以对比,他把印刷文化的人称为“市民”,把电子文化的人称为“游牧民”,试图描述出两个时代的典型特征;
    ②现引述如下: 所有这些,其实都在表明一个道理:时代变了,网络文化的文化背景变了,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系统也变了;
    于是,异样就有可能产生影响,反差就可能产生交流;
    不同文化形态在不同范围,有着不同程度的互动交流,即使在封闭保守的古代社会,也是存在的历史事实;
    进入21世纪,此种人类活动中的交流互动无论在空间还是程度上,已经达到了空前活跃的程度,而网络恰恰扮演了文化价值多元的催生剂,它所提供的文化形态肯定要对传统形态形成冲击和影响,这从理论和现实上已成无法回避之现实;


      四网络影响在文学上的表现形态
      完成了上述的理论预设,我们可以努力将潜在影响从观念过渡到形态,从而归纳出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1;
    改变了文学的文本形态
      说到传统文学,我们直接的印象就是纸介媒体的文本;
    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通过印刷品得以呈现,读者通过书和杂志阅读文本,从而形成“读者——文本——作家”的一个单独的乃至秘密的交流和对话;
    文本既是作家创作的固化形态,也是读者阅读文学的依据所在,同时又是文学创作——这种语言艺术的媒介形态;


      然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延续千年的文学传统形态,问题还不在于传统文本的电子化造就的“屏幕阅读”方式,而是网络空间里创作的文学形态已经明显地区别于纸介文学,成为一种具有超文本多媒体语言的全新形态。作者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各种图片;
    声音;
    动画组合在一起,同时,还可能是一种多向链接的语言,在一个母本中链接着不同的子本,从而突破传统文学单一文本的固化形态,呈现一种开放多向性的网络文本形态;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根本区别也可以扼要地归纳成两点:一是超文本;
    二是交互性;
    超文本改变了文学的固化形态,交互性则改变了文学的阅读方式,被神圣化秘密化的个体阅读方式也演变成网络上群体阅读,沙龙讨论方式,文学生产与阅读的传统方式被改写了,新的文本类型与新的阅读方式已经超越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学经验,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已经拉开帷幕;


      2;
    改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
      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有关文学的一切似乎都是无足轻重的,但从历史上看,文学一向具有世俗世界的神圣地位;
    它总是与国家;
    皇权;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文化传统等等关系密切,即使是文人潦倒的年代,它也没有沦于社会的底层;
    因为它天生属于文化,而且是精英的文化,这就意味着一种特权,至少是一种话语权,一种让芸芸众生仰而望之的具有精神与物质双重意义的形态:高尚;
    文雅;
    文化;
    有价值;
    有品味;
    有意义;
    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仅属于少数的一群人;


      网络改变了“少数一群人”拥有文学的历史状态,从写与读,从生产与消费等各个环节上,促成了由“文学小众”到文学大众的狂欢,神圣化的消解与平民化的取代,已成网络文学空间的现实;
    “大众的狂欢”通过两种形态体现,一是“文学沙龙”的兴起,任何一张帖子,随意一个主题,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形成一个纯粹的文学群落,其聚集速度之快,其凝聚力量之强,其交流动机之纯,其文学才情之高,常在传统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的预料之外;
    2006年初因韩国电视剧《加油,金顺!》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而由一名自称“我爱花痴”所写的《花痴历程》帖子,形成725634人次点击率,回帖16248个(2006年2月16日统计)——“百度贴吧第一长帖”的文学事实,即为明证;


      二是相对“文学沙龙”规模要小得多的更趋于私人化的“私人会客室”,比如非名人的“博客”空间,它更像三五好友情趣相投,切磋交流奇文共赏的文学小组,自由的;
    非功利的;
    真诚的;
    快乐无拘束的文学交流,作家与读者的“施”与“受”的关系,在这里真正地成为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
    文学也因此真正回到了它初始本真的起点,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富有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在我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中,上述两种形式都促使承载过多世俗负担的文学真正回到它“歌之咏之”有感而发的“前诗经时代";
    遥想孔子编撰《诗经》之前,所谓风雅颂中占最大比例的“国风”,即是中原地带的民间歌谣,发轫于田间乡舍,动情于俗男俗女,完成于俚语乡音,没有发表的门槛,没有功利的欲望,更没有理论的预设,这是不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文学回归?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把文学还给人民”是一句真实而正确的大白话;


       3;
    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发表上的根本区别就是“零门槛”与“零编辑”;
    自由与个性化的传播特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得到无以复加的强化。人们在网络上处于一个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开放的写作状态,自由地写作,自由地发表,自由地传播,自由地阅读,编辑消失了,出版商消失了,作者与读者之间呈现“零距离”的状态;
    在因《悟空传》而成名的网络写手今何在看来,网络写作最大特征是自由,最可贵的是自由;
    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作者慕容雪村看来,网络是一个门槛很低的东西,它可以包容一切;


      自由的传播跨越了传统纸介文学的传播障碍,迅捷地传播,使作者;
    读者真正做到以“一键点击天下”;
    除了使用语言的问题外,任何人在世界任何角落发表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只要通过网络,它就在瞬间发布于天下,从可能性上说,任何一位读者也可以找到它,进行阅读;
    不存在书籍传播时代因为发行;
    运输;
    销售等环节的脱节而造成的空白区;
    传播速捷化,阅读全球化,是网络文学独具的无可比拟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也使网络文学成功地实现了对于传统文学传播方式的超越;
    从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看,我们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金字塔结构”阶段;
    “梯形结构”阶段;
    再就是“网络结构”阶段;
    相比较前两阶段从上至下的信息发布流向,网络的进行就在于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可以互动;
    灵活地变换角色;
    网络公共系统的“点对点”交流,使每一个读者成为潜在交流对象,传统文学人际交流的概念被重新改写;
    “人人都是作家”的梦想成为现实,网络文学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在享受“交互性”所带来的自由和畅快;


      五并非结束的结语
      从现象的描述到理论的抽象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面对网络文学这一新兴事物,我们的探求倍显艰难,至于价值评价这是下一步的事情;
    然而,有一点理由可以给予我们一些信心,即网络是虚拟的,文学是虚构想象的,在这虚拟与虚构之间,在虚拟与想象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性是不是我们解开网络文学奥秘的一把钥匙呢?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请允许我用一句话语结束本篇的论述:在网络面前,文学似乎永远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推荐访问:文学创作 当代 网络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网络与当代文学创作》由(鸿斋文档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1 鸿斋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