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节日大全 | 教案下载 | 个人简历 | 优秀作文 | 精美散文 | 励志名言 | 公文范文 | 文档下载 | 论文范文 | 读后感大全 | 文库 |
鸿斋文档网
  • 工作总结
  • 实习报告
  • 演讲稿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心得体会
  • 律师见证书
  • 起诉状
  • 公证文书
  • 调查报告
  • 工作计划
  • 规章制度
  • 会议纪要
  • 申报材料
  • 劳动合同
  • 述职报告
  • 年终总结
  • 实习报告
  • 求职简历
  • 自荐信
  • 领导讲话
  • 企业演讲稿
  • 公文命令
  • 您的位置:鸿斋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调查报告 > 试论旅游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正文 2021-02-21 00:06:08

    试论旅游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试论旅游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目   录
      导言
      一、旅游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旅游文化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
      2、发展和弘扬旅游文化旨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二、旅游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积极作用
      1、传播作用
      2、融合作用
      3、拓展作用
      4、教育作用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为旅游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旅游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四、消极的旅游文化污染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具体的文化破坏
      2、消费者的猎奇求新心理刺激了旅游地的“文化赝品”的流行
      3、消级颓废的精神污染亵渎旅游文化的科学内涵
      4、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影响的玷污了整体形象
      五、弘扬旅游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1、下大力提高国民“旅游素质”
      2、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和精神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
      3、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注重突出文化特色
      4、加快西部开发,培植旅游特色产品
      5、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毕业论文
      试论旅游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04级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  谭洪亮
      旅游被国际上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国内旅游就会兴旺起来,势必是旅游发展的排浪式消费阶段;
    当达到3000美元时,就会出现到周边国家旅游的热潮;
    达到5000美元时,就会更多地追求周游世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被人们称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到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已超过汽车、钢铁、军火、石油等传统产业,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旅游产品属于文化产品或精神产品,它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正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体育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一样,旅游活动必然会导致旅游文化的形成。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全方位展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国际旅游活动将更加频繁。这不仅会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推动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而且也必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本文就旅游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旅游文化则是华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优秀的文明成果。旅游这种有着悠久历史并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而不断发展兴盛的事业,吸引着日益增多的人类成员投入相当可观的时间精力、兴趣财力,因此,它不仅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而且也是社会的精神文明产物。


      (一)旅游文化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9世纪40年代后,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和德国人贝德克首次组织了游客到异地景点去观光,因此,他们被公认为近代旅游业的创始人。从那时起,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就开始了这样一种活动:走出家门,拥向景点进行观光活动。这即是旅游的雏形。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平时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并活动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主要目的不应是从访问地获取报酬。”旅游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归根结底,离不开“行、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它们都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说有人说,旅游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


      我们知道,旅游文化既是人类固有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包括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或说是通过对异国异地的文化消费而形成的现代特殊生活方式。旅游文化是传递文化的文化,渗透在旅游活动、旅游设施、旅游观念的方方面面。诚如美国学者麦金托什所说:“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旅游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此来了解彼此间的生活和思想。因此,旅游是促进国际间文化合作的重要途径。反过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又是吸引游客的基本保证。”①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无论是其外形还是内涵,只要突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才能吸引广大旅游者,才会产生旅游消费和经济活动。对每个进入风景旅游区的人来说,在享受和观光的同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的消费,很大程度是进行一种文化产品的消费。因此说,没有文化特点,就没有旅游业。文化必须有载体,一个景区、一座文物、一个游览点就是一个载体。旅游业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最好载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特殊的功能。因此,文化是支撑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先后经历了外事接待型、事业型、产业型三个发展历程。从1949年10月份,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厦门华侨服务社成立,标志着有名有实的中国旅游业的一个开端。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旅游是作为外事活动的一个部分,是为政治服务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经济功能。当时,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旅游属于奢侈消费。尽管如此,出游的愿望人皆有之。只是生活条件不允许,经济基础不具备。由于囊中羞涩,人们只能望画兴叹、梦游各地……只有少部分人公出时顺便游览一下名山大川、历史名城。


      有人说,旅游最能反映20多年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改革开发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时尚的一种理念,就是不但要勤奋工作,而且要享受生活,这是现代化文明对人们观念上的一个重要影响。旅游让人们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品位和享受。“全世界每天有5亿人旅游,中国人也应当获得这种享受!”②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特别是1978年以来,在邓小平的旅游理论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恢复和重建各种文物、古迹外,厚重的文化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空间;
    2000年国务院又批准实行旅游黄金周和机关工作人员带薪休假制度,这如同给旅游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中国以飞快的速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发展了本国的旅游业。到2002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者9800万人次,是1978年的54倍;
    其中外国人1375万人次,是1978年的60倍;
    旅游外汇收入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04亿美元,是1978年78倍;
    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亿人次,因为1978年没有统计数字,是1990年的23倍;
    国内旅游呈快速增长,仅2002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僵国出游人数累计达到2.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5亿元,占国内旅游收入的22%;
    2002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530亿元人民币,是1990年的15.7倍。③世界旅游理事会主席鲍姆加藤高度评价说::“中国是世界旅游者最向往的目的地之一,除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一优势外,中国在消费者心目中是一个很安全的地方;
    如果2003年中国旅游需求增长速度上升至世界第一位,我们并不惊讶。”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也赞叹说:“中国旅游业持续调整增长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④
      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是人们生活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的消费领域。据调查资料显示,全世界消费排在第一位的是住房,第二位的是食品,第三位即是旅游。预计到2006年,旅游消费应该占总消费的12%。世界旅游组织1997年1月土耳其会议提出《旅游业:2020年前瞻》报告的结论之一:到2020年,全世界将有16亿人次外国旅游,是现在的3倍;
    结论之二:每年国际花费是2.1万亿美元,全世界每天平均有50亿美元花费在国际旅游上,是目前的4-5倍,这充分证明,旅游业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


      (二)发展和弘扬旅游文化旨在为精神文明服务
      第一,发展旅游文化事业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文化消费,它所购买的是文化产品和精神产品,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享受娱悦,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旅游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脉相承、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并行不悖的。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旅游文化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础工程,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文化就是建设精神文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弘扬旅游文化,增强旅游者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旅游文化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发展旅游文化事业是培育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客观需要。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住房、汽车、电信、旅游、环保等领域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对促进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要完善政策,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从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及发达国家的经济史来看,无疑旅游产业会是经济的增长点,因而它被称为朝阳产业。旅游作为关联度大的产业,其着眼于决不能仅仅放在观光旅游的景点上,许多地区往往忽略了这一问题。泰国的经验足可为我们借鉴,他们在交通、住宿压价、保本经营的同时,在购物上增加了大旺收入。据调查,中国每一位旅游者在泰国的购物消费平均为3000元人民币。在韩国、泰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不景气的同时,都把旅游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其旅游内容的重点也都是各自特殊的文化特色。这充分说明,重视旅游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在国民经济中会起到增长点的作用。


      第三,发展旅游文化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活质量不仅仅是用物质财富的拥有量来度量,而且金属制造生活环境、精神状态、生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因此,发展旅游文化必须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目标,把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要求贯穿其中,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亿万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文化“精品”,丰富人们的旅游生活,提升人们外出旅游的质量和文化品位。


      二、旅游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它对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旅游活动和行为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地理知识、文史知识、民俗风情知识等各方面知识,而且可以实现人类文明的传播、交流与融合。


      旅游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集中体现了4个方面的作用。


      1、传播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导,使之深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和宣传工具作用是巨大的,但旅游活动这种传播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旅游过程中,人们接触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一是旅游者之间的交流;
    是旅游者与周围的人的交流;
    三是旅游者对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的感受。这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景的直接接触与交流,增加了感情认识,强化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价值观和认同。历史上,文化能使一处普通的景观成为著名的景观。如苏州的寒山寺,与其规模、建筑相似的景观,在我国比比皆是,但因张继的一首诗,却使寒山寺吸引了亿万游人;
    九江的石钟山,因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而成为名胜;
    三国名胜系列游,凭借的也是《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现代文化亦然,哈尔滨太阳岛的自然景色可谓平平,一曲《太阳岛上》唱得人人心驰神往,由此郑绪兰被哈尔滨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因为她唱的歌曲一一“文化”为哈尔滨增加了知名度,带来了经济效益。湘西水上机动王村因电影《芙蓉镇》引来众多旅游者,该村也普遍被称为芙蓉镇。旅游产品的传播是多样的,但文化吸引是至关重要的。在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产业的今天,作为普通人普遍参与的旅游活动对精神文明的传播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2、融合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开放型的,它兼收并蓄,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的精华。而旅游文化也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它能够推动和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的融合。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我国居民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外国人也大量涌入了中国,目前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已居世界第5位。旅游者的活动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公元前139年,张骞出西域,旅历13的,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少数民族地区及中亚各国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现代社会,国际间的经贸活动拉动了旅游活动,商务客源增长之后,必将拉动旅游客源。如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在美中航线上做了一个调查,大体上有75%的第一次来华的美国商人,半年之内都会带领全家到中国进行一次旅游活动。原因何在呢,就是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实际上是有限的,出于商务活动他不得不来,来了之后发现中国的发展程度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中国作为一年旅游目的地是非常值得来的。当代民办有的施行机构时常组织一种大规模的跨国旅游者团体,其本身便是一种实质性、具体化的文化交流。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往来,各自展示优秀文化成果和文化基因,这必然促使多种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融通、取长补短,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营养和新活力。


      3、拓展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将增加新的内容,上升到新层次。旅游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拓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外延,提升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层次。主要体现在:首选,高品位的旅游产品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次,旅游活动使人们的视野开阔,增长文化知识;
    再次,旅游文化的价值观念,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如开放观念、崇尚知识文化观念,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文化遗产观念,遵守社会公德和团结互助的观念等。事实上,旅游业正是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城市美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产业,是一个关联性非常强的产业。


      4、教育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赖于人们的思想首选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这种提高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的方式是金和多样的,旅游活动是一处极好的教育方式。在旅游活动中,人们亲身感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感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那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使人们的精神民办迅速得到净化和升化。因为一次旅游而改变人的思维定势和价值观念的情况是完全有可能的。如被誉为“中国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是由穷变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吸引了大批游客。人们在旅游的同时,也真正了解到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使游客受到了教育。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
      既然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那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要求必然对旅游文化产生指导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用旅游活动,可以对旅游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是可以增强本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二是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和共同发展,推动探险和考察活动的深入;
    三是增加人们生活乐趣,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些积极影响都有赖于精神文明的指导和推动。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⑤旅游具有两个文明的属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体。大力发展流放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决定了旅游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以公民道德规范为依据,构建面向大众,为经济建设服务,科学、健康、向上的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反对奢靡浮华,封建迷信和低级下游。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为旅游文化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旅游文化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努力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质量,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为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为旅游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旅游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内容也是相对独立的,但是,旅游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吸取优秀的文化成果,才能保持生机活力,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中的新科技、新理念、新作品等都可以为旅游文化注入营养。如一部《庐山恋》电影在庐山电影院放映了上万场,观众达数万人,不仅创下了世界电影放映纪录,而且,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还有一些城市里面建设的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本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可有很多已经发展成为城市里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旅游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拉动旅游业和旅游文化的发展;
    二是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使旅游主体的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使旅游文化得以弘扬;
    三是精神文明水平的整体提高可以使旅游资源得到有力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人类文明的进步,必然带来旅游文化的全面提升。如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的生态旅游,就是一种强调当地资源保育的旅游形式,从永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旅游对环境的正面效益是十分明显的。这是因为生态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可减到最小程度,它既不损坏自然环境,又能保证生态的永续利用。这种旅游方式只能在社会文明进步的前提下,才能出现和产生。


      四、消极的旅游“文化污染”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旅游者的个人因素,旅游者文化教育在对旅游地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或欧或少会产生一些消极作用,被人们称之为旅游的“文化污染”。这些消极的旅游文化污染,从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


      1、具体的文化破坏。旅游者文化产生的自身根源来自于人生阅历的体验,来自于“事后向人们的炫耀”,因此,强化自己经历的欲望,在旅游者的行为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如果旅游者素质不高,这种欲望便与种种不正常乃至丑恶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对旅游地构成具体的破坏。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乾隆遗风”一在旅游地到处题字或涂画。最常见的是普通旅游者公式化的创作“某某到此一游”。这一行为本身委实是对旅游地特别对建筑物的一种破坏和污染。


      2、消费者的猎奇求新尽是刺激了旅游地“文化赝品”的流行。文化特色愈突出、鲜明的地方对旅游者亦愈有吸引力。但是由于旅程的短暂,一般旅游者并不太关心某一独特文化的真实原委,他们只是希望按图索骥地尽快找到那种被公认的具体文化形态,即看清那个著名的文化“商标”。为了适应旅游者的这一心理需要,一些旅游地便开始大肆地制造“文化赝品”,批量生产那些被改制了的“商标”,以致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文化形态,传达了虚假的文化信息。如有些地区为了吸引旅游者,歪曲或虚构历史事件,大造假古董,伪造出来的太平天国钱币连“太平天国”的“国”字都是本世纪60年代以扣才出现的简化字。有些地方以保持和恢复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的名义,不顾当地社会文明进化的事实和现实发达状态,硬是保留、甚至制造出一些原始部族来,还煞有介事地标上正宗传统文化的标签,冠以“人类学的活博物馆”的美名供人观赏。随着社会商品化的进程,目前,在我们出现了起来越多的单纯经济性的旅游内容,“民族传统被拿来取笑,宗教也失去其严肃性和神圣感,代表民族文化的礼仪风俗、表演艺术、宗教仪式等都被不负责任地歪曲成成庸俗化的杂耍”。⑥可以说,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旅游者,但作为一种产生前提,旅游者的心理需要亦是不容被忽视的。


      3、消极颓废的精神污染亵渎旅游文化的科学内涵。现在许多地方的旅游景点与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宗教寺观有联系。个别导游、讲解不注意正面引导,不自沉地宣传和扩散了封建迷信的内容。许多人在对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问题上,有一种错误认识:以为民俗就是一种具有落后性的旧谷,只要对其加以馐利用就少不了要突出它的神秘性和落后性,不这样做,就无法增加民俗项目的民俗色彩。于是,便有了过“鬼节”,建“鬼都”,发“鬼财”的项目开发情况。以至于有的地方打着开发民俗旅游文化的幌子,搞起了各类的封建迷信活动。作为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其中尽力加大民俗色彩并不能允许,也不是说像鬼一类的民俗主题不可以出现在旅游项目中。但是,我们必须划清作为旅游项目内容的迷信形式与社会化的迷信活动间的界限。


      4、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不良行为,影响和玷污了整体形象。一些旅游企业非法经营旅游业务、施行社承包挂靠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景区的旅游基础环境、交通秩序、卫生状况亟待治理,旅游安全存在隐患;
    在车站、码头等旅游者集散地以旅游名义强行揽客,围追兜售、强买强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现象仍很普通;
    施行社以“零团费”、“负团费”的方式搞不正当竞争活动仍未得到有效遏止;
    导游、领队服务不规范,在服务过程中擅自降低服务标准,克扣旅游者,超计划购物私收回扣,索要小费的问题屡屡发生。还有在旅游地出现的不健康的伴游、陪游,甚至卖淫、赌博和旅游业服务人员的腐败行为等。既是对旅游文化的亵渎,又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损害。


      五、弘扬旅游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旅游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交汇点。物质文明体现在旅游业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精神文明表现在旅游业能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旅游业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能带动社会的进步,这是一般产业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在我国,如果旅游业搞不好,不仅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会危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文明的旅游业,特别是大力和弘扬旅游文化,以于陶冶人们情操,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下大力提高国民“旅游素质”
      人类的知识来源,除了书本以外,更有实践活动。旅游初中活动,可以丰富地理知识、文史知识、风俗民情知识和有关经济知识。中国古语中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旅游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都是旅游者的宝贵的知识财富的积累,其中一些可能对其一生的工作和事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旅游活动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有促进作用。目前我们国家国民素质不高,必然导致旅游素质不高。由于很多旅游者还不够成熟,所以到一个陌生(金属制造出国旅游)的目的地吃亏上当的事情屡有发生。专家指出,“素质是培养的,不去旅游哪来的旅游素质?”比如西藏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凡是去过的人没有不被震撼的。而一个从来没有到过西藏的人,是不可能发出这样的感叹的。随着旅游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成熟,对旅游者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如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一种负责任的施行,它负有环境保育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使命。据报道,一些生态旅游者在游览阿尔卑斯山时,曾顺便开展净山活动。在德国,有不少热爱大自然的潜水者,会利用汗水机会顺便清理珊瑚礁中的垃圾。有的生态旅游者还会成为前哨观察员,一旦发现某些珍贵资源正遭受开发压力时,或者哪个生态系统值得设立保护区时,便会发生呼吁,告之保护机构,或者发起相应的保护运动。这充分说明提高国民素质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二)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
      我国有一大批具有旅游与教育双重功能,能够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景区、景点。如重庆的歌乐山、红岩村,我省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宫、辽源的矿工墓等,多年来发挥着对旅游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精神文明传播和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长丁关根指出:“旅游工作十分重要。旅游景点不仅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对国内外游客展示祖国大好河山、介绍悠久历史文化、宣传我国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旅游景点作为重要的宣传文化阵地来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尽可能多地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参观,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发挥教育作用。运用旅游景区景点对旅游者进行爱国主义和精神文明教育,特别是教育青少年下一代,可以说,能够直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同时,还应注重旅游活动中的知识性、教育性,做到寓教于游。当前,我国在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注重知识性和教育性,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科普教育价值就成为主要的吸引力因素。苏州西山农业示范区,将农业发展的历史、基本原理等知识通过图片、实物、音像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给旅游者,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浙江海盐泰山核电站和我省吉林丰满发电厂把复杂的核电过程和水利发电过程用通俗的形式展示给游客,使游客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核电站的整体发展和水电功能,既实现了公开宣传的目的,也得到了游客和普遍认同。


      (三)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注重突出文化特色
      我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每一个重点景区(点)几乎都与独特的文化相联系。目前我国已有28处景区、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还有一些景区正在积极申报,如我省的集安高句丽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这是发展旅游业的我有优势。难怪美国旅游界人士不无羡慕地说:“如果美国有中国一半的文化,将能招为世界一半的游客。”旅游消费是属于文化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其成本低,收入大。如属于自然范畴的大海、海滩、森林等,本身就是旅游资源,不需太多的投资;
    如属于文化范畴的长城、乐山大佛、杜甫草堂,它们的投入也很少。因而它应当属于抵消耗高收入的产业,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应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的根本是“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离开了“文化”的旅游缺乏吸引力,不能持久。据专家预测,今后主题公园的发展方向,一是规模大;二是高科技;
    三是文化深;
    四是有亲和力。省政府副省长李锦斌最近指出:“要强化大文化意识。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上要有新创意,注重开发吉林特色,运用好吉林的文化低蕴。”近年来我省正在规划和在建的伪满皇宫复原、八大部、道台府、文庙、汽车博物馆、汽车生产观光线、汽车历史文化观光、长影世纪城都较好地突出了文化这一特色。省政府要求各地今后规划建设大项目,一定要坚持旅游与文化结合,突出文化主题。一些地方对旅游文化重视不够,不少景区、景点在规划开发建设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特色,甚至把原有的文化韵味都抹掉了,这还谈得上什么吸引力。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必须整合文化资源,同时,还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古文物的保护。


      (四)加快西部旅游开发,培植旅游特色产品
      目前,西部地区12个省份都把旅游业列为当地的优势产业。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集聚地。有多少旅游者心驰神往去新疆、西藏,又有多少旅游者魂牵梦萦游“丝绸之路”。“西北地区的文化资源和西南地区的山水资源共同构成了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有可能产生中国旅游的特品和绝品,甚至有一些会成为神品。”⑦目前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今年中央落实了8亿元,地方基本等值配套。最近国家旅游局又在西部地区刚刚设立了旅游扶贫试验区。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他创举。从目前来看,西部地区开发旅游的积极性非常高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可进入,综合来看,还需要达到可仪,可观赏、可回味。这样,总体的竞争力和产品质量以及旅游环境都会具备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全面拊。加快发展西部旅游业,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一是观念与人才问题。目前西部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不是奖金问题,主要是观念和人才问题;
    开发与环保问题。笔者认为,发展西部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是第一位的。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旅游。据专家指出,21世纪旅游业的竞争,不是旅游经营者之间和局部旅游产品的竞争,而是旅游区域内环境和形象的竞争。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五)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如果说21世纪是一切都在向前飞速发展的时代,那么,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应是最突出的特征。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还是一个高度文明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观念是否更新,直接影响产品的好坏,从而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主要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开展旅游单位创优活动,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准,带动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更好地弘扬旅游文化。运用各种载体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队伍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开展“三爱一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旅游、职业道德)、“三优一满意”(优秀星级饭店、优秀旅行社、优秀导游员、游客满意)“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僵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文明诚信等旅游评选活动,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活动,把旅游业建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和重要窗口,努力营造“人人争做文明使者、处处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从而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旅游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正面效应得到了充分体现。


      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大国,在未来20年,我们要建设一个旅游强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大国,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英国学者戴维·豪厄尔预言“21世纪是亚洲世纪”,“世界文明中心将从西方转移东方”。⑧未来旅游业发展,文化是最强的竞争力,也是最终吸引力。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旅游文化是强大的支撑和吸引,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则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不竭动力。


      注:①罗伯特·麦金托什著《旅游学一要素、实践、基本原理》
      ②张智翔向洪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假日经济》
      ③200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何光伟工作报告《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旅游业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④200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何光伟工作报告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9页
      ⑥国家旅游局人事教育局编《旅游学概论》
      ⑦魏小安著中国旅游出版社《旅游热点问题实说》
      ⑧(英)戴维·豪厄尔:《欧洲必须为东方化作好准备》,载于英国《独立报》1995年8月21日是《桂林宣言》提出“为了和平而开展旅游”。


      参  考  文  献
      1、《旅游文化学概论》郝长海、曹振华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旅游文化新视野》崔延南著,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
      3、《生态旅游学》卢云亭、王建军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
      4、《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秦刚、王军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5、《社会主义思想史纲》萧贵毓,张海燕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李琮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7、《新世纪新产业新增长》何光伟芊,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
      8、《旅游热点问题实说》魏小安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
      9、《旅游学概论》国家旅游局人事教育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年
      10、《旅游调研》国家旅游局法规司,2001年3、11期
      11、《中央党校报告选》2000年第17期
      12、《旅游学概论》国家旅游局人教司编

    推荐访问:精神文明 文化与 试论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试论旅游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由(鸿斋文档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1 鸿斋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