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节日大全 | 教案下载 | 个人简历 | 优秀作文 | 精美散文 | 励志名言 | 公文范文 | 文档下载 | 论文范文 | 读后感大全 | 文库 |
鸿斋文档网
  • 工作总结
  • 文秘知识
  • 条据书信
  • 行政公文
  • 党团范文
  • 活动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演讲稿
  • 自我鉴定
  • 心得体会
  • 合同范本
  • 策划书
  • 讲话稿
  • 汇报体会
  • 礼仪
  • 评语
  • 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
  • 其他范文
  • 您的位置:鸿斋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行政公文 > 第七章,高考试题类编·古诗词鉴赏 正文 2021-02-05 11:00:33

    第七章,高考试题类编·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1990年)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1--2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A、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    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      看涛生云灭
    D、此恨凭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2、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
    A、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笔着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
    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3、(1994年)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菊花      元缜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4、(1995年)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1996年)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5--6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5、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6、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1997年)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7--8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7、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8、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1998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10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9、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1999年)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1--12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3、(2000年春季)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 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14、(2000年秋季)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001年春季)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5--16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6、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2001年秋季)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7--18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8、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参考答案:
    1、D。

    2、C。

    3、C。三、四两句作者说明了喜爱菊花的原因。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在菊花上来。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到人们珍重,表达了作者特殊的爱菊之情。并无渲染菊花高贵品质之意。

    4、D。作者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伤感情绪,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并非“直抒胸臆”手法。作者情感的表达 非常含蓄。

    5、D。作者在作品中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的三位历史人物依次是:曹操、孙权、诸葛亮。

    6、C。作品对三位历史人物风采的再现运用了描写的手法,但作者没有对三位历史人物进行比较。

    7、B。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浓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8、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9、B。A、C、D的解释都正确,B中对“少邻并”的理解不正确,它应该指“很少有邻居紧挨着作伴”,“少”不当“小时候”讲。

    10、C。A、B、D都正确。C中第一句正确,第二句讲“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全对,因为只有尾联流露了这种思想,而首联只是写李凝居处的环境。

    11、C。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了夜泊之景。A、B、D都是正确的,C项有误,关键是对第二句“风灯照夜欲三更”理解不当。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接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见了。而C项说成“江风吹打桅灯”就不恰当了。

    12、C。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栽。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裁格式。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图画。此题正确选项应为C项,这是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写了“日、风、燕、鸳鸯”四景。

    13、D。“寓情于景”是指诗歌全都写景,不直接抒情,而本诗后两句却是直接抒情。所以D项不当。

    14、C。赵师秀是南宋后期的“江湖派”诗人,他与他的同乡好友徐照、徐玑、翁卷并称为“永嘉四灵”。赵师秀喜写律诗、绝句,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的苦吟之风,对诗篇惨淡经营。但他不是用奇句惊人,而是把语言磨炼得自然清新。《约客》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一灯如豆,枯坐敲棋,独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焦躁怅惘的心绪。“闲”表面看来无聊,而实际上,其背后却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味。

    15、A。“山空”是静态描写,非动态描写。

    16、B。这两句诗描写了冶炼工人的劳动场景,首句写冶炼现场灯火通明;
    第二句冶炼时火花四溅,紫烟弥漫的景象,没有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

    17、C。

    18、B。


    推荐访问:古诗词 第七章 鉴赏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第七章,高考试题类编·古诗词鉴赏》由(鸿斋文档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1 鸿斋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