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节日大全 | 教案下载 | 个人简历 | 优秀作文 | 精美散文 | 励志名言 | 公文范文 | 文档下载 | 论文范文 | 读后感大全 | 文库 |
鸿斋文档网
  • 工作总结
  • 文秘知识
  • 条据书信
  • 行政公文
  • 党团范文
  • 活动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演讲稿
  • 自我鉴定
  • 心得体会
  • 合同范本
  • 策划书
  • 讲话稿
  • 汇报体会
  • 礼仪
  • 评语
  • 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
  • 其他范文
  • 您的位置:鸿斋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讲话稿 > 发展社会救助性民间组织探索... 正文 2021-02-19 06:02:23

    发展社会救助性民间组织探索农村社会保障新机制

    发展社会救助性民间组织 探索农村社会保障新机制
      

      2004年以来,AA县BB乡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自治、加强管理”的原则,分别在9个村建立了“扶残济困、共谋发展互助会”。对全乡残疾人、五保户、优抚对象、特困户等农村困难群众,从资金、物资、劳务、技术、信息、项目等方面进行扶持、帮助,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这一实践和探索,找到了发挥社会救助性民间组织的作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的运行载体,初步建立了扶残济困、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背景
      随着小康建设的全面推进,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大多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根本改善。但农村中特困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特困户、五保户、优抚对象、因灾因病造成的困难户等,在小康建设进程中“反差”越来越大。这些人群中的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不幸人群,应得到社会的关怀;
    因自然条件恶劣、因灾因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人群,应得到社会的帮助;
    还有一部分由于知识技能低下、不勤劳等因素导致贫困的人群,也应得到社会的关怀和激励。BB乡2496户农户中,有残疾人230人(152人已办证)、五保户36户、优抚对象35户、绝对贫困户60户、建卡危房户86户,占农户数14.7%。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势必影响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影响社会公平和农村稳定,也将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当前,在农村困难群体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农村救助乏力。一是量小,对五保户、优抚对象采取定补方式,而对特困户一般一年安排三次救济(春荒、夏荒、春节),到户资金只有二、三十元。二是面窄,由于资金少,又按季节安排,很难全部覆盖到所有的特困户。三是方式单一,以资金救济为主。四是效果差,一方面,主要用于解决生活困难,很少用于发展生产,也严重缺乏对特困户在资金使用、项目选择、科技培训以及信息、市场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加上社会歧视现象的客观存在,这就必然造成特困群体的“落伍”甚至“隔离”,形成自卑心理,自暴自弃。
       ——引导发展缺位。其一,资金帮助缺位。政府扶持的救济资金,主要用于解决特困群体的生活困难,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首先考资金安全,特困群体很难争取到贷款扶持。其二,项目扶持缺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般都把着力点放在大户的培植和扶持上,特困群体由于劳力、资金、技术缺乏,往往被排挤在项目之外。其三,技术指导缺位。特困群体的家庭经营量小层次底,以家庭种植、养殖为主,很难得到技术人员的具体指导。其四,先富带后富,没有有效的载体和运作机制,很难得到具体落实。由于对特困群体的发展在引导上严重缺位,形成了由其自生自灭的社会问题。他们想脱贫难脱贫,盼致富难致富。
      ——基层组织缺乏经常的“抓手”。实际工作中,村组集体经济量小力薄,甚至“空壳”,无力解决特困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三联”制度加强了党员与特困群体的联系,但党员作为个体的能力确实有限,在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的帮助上,远远不能达到让他们脱贫致富的要求。只有把当地的资金、乡土人才、项目、技术、信息等要素整合起来,形成工作运行的有效机制和网络,因户制宜,方能有效实现对特困户生产、生活困难的帮助扶持。
      二、做法
      “扶残济困,共谋发展互助会”的建立和运行,实现了当地各项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了农村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广大村民的自治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专业大户带动辐射作用、乡土人才服务示范作用的有效整合,形成了对农村困难群体有钱帮钱、有物帮物、有劳力帮劳力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抚慰,建立起体现人文特点的经常化、本土化、亲情化的农村困难群体生产生活帮扶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实现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协调与统一,增强了实效。
       (一)建立组织,明确职能。
      切实按照“有组织、有‘章程’、有制度”的要求,由村“两委”做好政策宣传、会员登记、代表选举、“章程”和制度起草讨论修订、召开代表大会(成立大会)、组织捐赠等项工作。陆续成立的9个“互助会”,第一批接收捐款56000余元。
      同时,“章程”规定,“互助会”是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引导村民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宗旨是,“通过国家引导,村民互助,社会捐助等方式筹措扶残济困,共谋发展专项基金,开展资金、项目、科技、劳务等多种形式的扶持互助,更多更好地解决本村残疾人、五保对象、优抚对象、特困村民、因灾因病造成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坚持扶残济困与扶志相结合,扶持帮助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帮助受助对象自食其力,自立自强。形成扶残济困、互帮互助、先富带后富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全村群众增收致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在组织体系上,互助会的理事会向会员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理事会下设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两个工作机构,负责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管委会和监委会的组成人员有会员和村民民主推荐、选举产生,管委会和监委会接受理事会的领导和管理。会员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会员代表大会受会员大会的委托负责有关事项的决策。
       管委会负责扶残济困、发展经济的规划与实施,负责互助会资金的募集、管理、审批、使用等日常工作。监委会负责监督互助会资金的收取、管理和使用,监督互助会劳务、项目、教育、科技扶持工作的落实,确保互助会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互助会下设若干个互助小组(以村民组为基础),负责所辖范围的日常工作。小组长由所在小组的会员民主推荐。会员代表由会员民主选举产生。
       会员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听取理事会工作报告,决定理事会、管委会、监委会的人选及调整,决定重大事项。互助会的“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纪律”等规章制度,由管委会和监委会共同研究制定,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接受全体会员和村民的监督。
       (二)健全机制,规范运行。
       1、民主管理机制
      互助会的“章程”分小组召开会员大会和户长会进行讨论修改,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会员代表、小组长、理事会、管委会、监委会成员推荐名单,互助会的“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均交各会员小组讨论、修改完善后,在会员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
      资金、物资、项目、科技、教育等项扶持(特别是资金、物资扶持),严格按照“村民提出申请——管委会调查、核实——管委会提出审核意见——监委会审查——管委会和监委会集体研究审批——公示——向受助对象进行补助或提供借款”的程序办理。
       “工作制度”明确了召开会议讨论资金、项目的安排,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全体成员参加。参会人数过半,表决赞成票超过到会人数过半,表决有效的规定。
       2、分类别、分层次的扶持机制
       互助会规定了扶持对象、范围、方式,在坚持“实事求是,有困必帮,不优亲厚友的原则”下,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受助对象落实不同的扶持措施。
       一是,对残疾人、特困户、五保户、优抚对象、受灾困难户,以无偿补助方式为主,实行资金扶持或物资扶持;

       二是,对特困家庭的子女入学的教育扶持,以无偿补助方式为主;

       三是,对临时生产资金周转困难户,以小额短期借款形式扶持为主;

       四是,对劳弱户,季节性缺劳户,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劳力互助,实行劳务扶持;

       五是,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范经营的农户,以项目、信息、科技扶持为主。帮助协调信用贷款,可以以无偿扶持或借款方式解决部分贷款利息。
       3、资金筹措的良性机制
       互助会的资金来源为五个方面。①、国家下拔的有关资金;
    ②、接受本村村民的自愿捐助;
    ③、村级集体经济安排的资金;
    ④、向社会各界募集的资金;
    ⑤、互助会通过生产发展,生活服务等获得的资金。
       为形成资金筹措的良性机制,一是坚持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取信于民;
    二是不断扩大扶持的覆盖面,包括项目、科技、信息、劳务扶持,引导互帮互助,先富带后富。三是办好实体,增加互助会的资金收入。
       4、扶持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实现“共谋发展”目标,互助会尽力拓展扶持方式和覆盖范围。一是,在扶持方式上,除资金扶持、物资扶持外,还侧重搞好项目、科技、劳务、教育扶持;
    二是,互助会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成立如“粮食、蔬菜组”、“养殖、蚕桑组”、“茶叶、水果组”等生产帮扶组织,以互助会领导成员为主体,吸纳当地乡土人才参加,加强对受助对象的经常性的指导和服务;
    三是,在落实“三联”制度基础上,将帮扶组织的工作人员、党员、乡土人才、专业大户与受助对象建立“一对一”的互助责任制,明确互助扶持的项目和方式,落实经常性工作。公开接受监督,纳入评议考核;
    四是,互助会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扶持项目发展。
      (三)、 加强监管,提高实效。
      第一,严格“章程”和互助会的制度的执行,落实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一是,坚持会员代表大会制。一年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听取工作报告,决定扶持资金、项目等重大事项。二是,健全监督机制。在资金使用上,坚持“小额、适时、公开”的原则,监督委员会对各项决策实行事前监督。将互助资金的收、管、用,以及重大事项向全体会员、村民公开。
      第二,加强监管。乡上制订了“互助会工作的十项规定”,并结合干部管理、党员教育等途径增强监督管理实效。
      第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落实互助会工作的情况,纳入村组干部、互助会领导成员、党员、农村人才一年一度的公开评议、考核。
      三、 体会
      (一) 助会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互助会的建立和运行,把扶残济困与共谋发展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使广大弱势困难群众通过综合救助扶持,自食其力,自立自强,走出贫困,形成一种扶残济困、共谋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 互助会为促进先富带后富、共同发展找到了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互助会的实在工作和正确的舆论引导,激发先富起来的人们、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特困群体的关爱和帮助。另一方面,互助会成为群众公认的扶残、济困、安老、救孤、帮幼,促进发展的有效载体,并成为这些善举的具体组织者和社会事务的承担者。
      (三) 互助会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的基础工程。
      “民得实惠、党得民心”,通过对特困群众的扶持,对困难群众多种方式的扶助,得到了村民的理解、支持,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充分发挥,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一年来,有61名党员、56名村组干部、108名农村人才参与了经常性工作。互助会为困难群众提供资金扶持255户,1065人次,资金(含小额借款)16223元;
    物资扶持179户,折款7644元;
    资助杂费2150元,帮助14名贫困学生入学;
    帮助8户危房户新修、维修、搬迁住房;
    为120多户缺劳户无偿投工100余个,开展劳务扶持;
    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开展各种技术培训46期(次),参加培训6200多人次。
      (四) 互助会激活了村民参与自治的活力,有力地加强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通过自下而上的代表选举,“章程”、制度的讨论,会员代表大会决定互助会领导班子,工作机构,以及管委会、监委会的“阳光”制度等各环节、经常化的工作,全体村民、会员、特困群众广泛参与,充分享有知情权、选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民主政治意识进一步加强。同时,互助会领导成员依法履职、亲民爱民、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工作精神;
    村民、会员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共谋发展的参与热情;
    社会各界关爱弱势群体,无私奉献的捐赠行动,都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鲜活的内容,为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推荐访问:社会保障 民间组织 新机制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发展社会救助性民间组织探索农村社会保障新机制》由(鸿斋文档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1 鸿斋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