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癌前病变_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

【www.zhangdahai.com--教学工作总结】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选择性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72例内镜下有可疑病灶者进行甲苯胺蓝和卢戈氏液染色,观察着色情况取材送检。结果:32例甲苯胺蓝染色有21例31处着色;40例卢戈氏碘液染色有24例31处不着色或淡染区。经病理诊断8例食管癌,其中6例黏膜内癌,2例已浸润到浆膜层,不典型增生28例,Barrett"s食管3例,单纯增生6例。
  结论:内镜下染色能扩大内镜诊断范围,提高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染色;内镜;早期食管癌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7-2593-02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如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食管癌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既往常规内镜检查往往不能清楚看到食管黏膜细微结构的变化,应用内镜下选择性食管黏膜染色法,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现总结我院内镜室对72例病人进行食管黏膜染色情况,以探讨其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72例均为我院2006年2月~2008年2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19~72岁,平均47.5岁。所有染色者必须常规内镜观察,对食管黏膜有斑片状充血、颗粒状改变、黏膜稍下陷或隆起的糜烂灶,或出现斑块、小结节、黏膜有接触性出血者进行染色,而内镜下已明确的中晚期食管癌、食管溃疡、带蒂息肉均不包括在内。
  1.2 方法
  1.2.1 甲苯胺蓝染色:32例常规胃镜检查后,经活检孔插入带喷头的塑料导管,先注入含抗泡沫的水溶液反复冲洗食管黏膜并吸净,然后将胃镜退至距门齿20 cm处,从导管注入2%甲苯蓝水溶液10~15 ml,要求染料从食管全周壁流下。病灶明显者可局部喷洒5 min后从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染料并吸净,观察黏膜着色区。活检4~5块组织,福尔马林液固定后送病检。
  1.2.2 卢戈氏碘溶液染色:本组40例行卢戈氏碘溶液染色,均无碘过敏及甲亢病史。常规胃镜检查后同样从塑料导管内沿食管壁注入3%卢戈氏碘液5~10 ml,或对可疑病灶局部喷洒,然后用生理盐水边冲边吸净,再用3%卢戈氏碘液10 ml重复染色,之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吸净,在不染区或淡染区内取活检4~5块组织,固定后送病检。
  
  2 结果
  
  2.1 甲苯胺蓝染色结果:32例甲苯胺蓝染色,食管黏膜21例31处着色,占65.6%(21/32)。经病理诊断食管癌4例,其中黏膜内癌3例,浸润到浆膜层癌1例,检出率12.5%(4/32);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13例,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轻、中度8例,检出率40.6%(13/32);Barrett"s食管2例,检出率6.25%(2/32);单纯增生伴炎症2例。21例着色者病检无1例正常。
  2.2 卢戈氏碘液染色结果:40例卢戈氏碘液染色食管黏膜不着色区或淡染区24例31处,占60%(24/40),经病理诊断食管癌4例,检出率10%(4/40);其中黏膜内癌2例,已浸润到浆膜层1例,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15例,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6例,轻、中度9例,检出率37.5%(15/40);Barrett"s食管2例,检出率2. 5%(1/40);单纯增生伴炎症4例。24例病检无1例正常。
  
  3 讨论
  
  早期食管癌分为隐伏型(充血型)、糜烂型、斑块型、乳头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现有内镜靠肉眼在白光照射下只能发现形态或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的病灶,如突起的肿块,凹陷的溃疡,且能被察觉的腺瘤样息肉的直视差别准确性也较低。而对于微小的扁平病变,Barrett"s食管等没有显著表征的病变,根本无法发现,常导致漏诊。诊断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若能有一种既增强辨认能力,又能准确指示活检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解决的惟一途径是早期发现,提高胃镜下食管癌的诊断率是其重要方法。消化道黏膜染色自1966年津田等用于内镜检查以来,已经30余年,在日本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对原位癌和浅表癌的意义较大,而我国还没有普遍开展。内镜下选择性染色检查用于诊断食管病变,对发现食管早期癌、表浅癌、癌前病变有很重要的价值[1],是常规内镜检查不能相比的,能起到内镜诊断的扩增作用。甲苯胺蓝染色是细胞核染色,由于癌细胞内DNA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细胞核的含量,所以甲苯胺蓝染色后癌上皮与正常鳞状上皮的界线十分清楚[2]。卢戈氏碘液是一种以碘为基础的可吸收染剂,对非角化的鳞状上皮中的糖原有亲和力,而癌变和不典型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少甚至消失,故对碘溶液反应不着色或淡染色[2],两者对比反差很大,可指导活检的准确性,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张军等[3]曾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活检144例内镜下肉眼未见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结果发现79例存在黏膜不染区,其中7例食管癌、10例异型增生和25例单纯增生。Nakanishi等用同样的方法在131处黏膜不染色区中,发现92%的黏膜为异型增生细胞。本组选择72例在内镜下有可疑病灶的病人采用2%甲苯胺蓝水溶液和3%卢戈氏碘溶液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共发现8例癌灶,其中6例为黏膜内癌,2例已浸润到浆膜层,无1例远处淋巴结轻移。黏膜不典型增生28例,黏膜单纯增生6例,Barrett"s食管3例,提示内镜下选择性食管黏膜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有很高的应用价值。Barrett"s食管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性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有报道单纯内镜对Barrett"s食管诊断敏感性为60%,假阳性高达31%;而卢氏戈液染色再行内镜活检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3%。卢戈氏液能辨别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的接合处,能识别残留的Barrett"s食管黏膜,以便随后用光动力疗法或多极电凝疗法进行内镜下黏膜摘除[4]。在实际工作中,染色检查亦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图像不清楚,视野处理不好。对黏膜表面微小病变仍有遗漏现象,因此在染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在染色前充分冲洗食管黏液并吸净,去除食管黏膜表面覆盖的黏液,避免细微病灶着色不好;染剂与黏膜接触时间应充分、量要足够,卢戈氏碘液染色应采用两次重复染色法,两次间隔时间不少于2~3 min,染色总时间不少于5 min,喷洒冲洗染剂要彻底,以免将未冲洗干净的染剂误认为着色病灶而取材,影响诊断符合率;活检咬取组织要准确,第一块组织非常重要,最好采用大活检钳取材,应取4块以上组织送检。总之,内镜下选择性对食管黏膜染色技术难度小,一般操作几次均能熟练掌握,且染剂费用低,简单易行,并可扩大内镜诊断范围,提高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诊断水平,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邓登豪,朱海杭,罗金燕,等.内镜下Toluidine Blue和Lugol"sSolu-tion双重染色在食管早期癌和浅表癌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内镜杂志,2001,7(2):21.
  [2] 林庚金.消化病新概念[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2.
  [3] 张 军,龚 均,罗金燕,等.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癌和浅表癌的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142.
  [4] Stevens PD.Light dale CJ,Green PHR,et al.Combined magnification Endoscope with chromoendoscopy for the evaluation of Barrett"s eso-phagus[J].Gastrointest Endose,1994,40:747.
  收稿日期:2008-03-25

推荐访问:食管癌 病变 染色 诊断

本文来源:https://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jiaoxuegongzuozongjie/2019/0302/3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68064号-2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