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hangdahai.com--师德师风建设】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致肘内翻矫治疗效。方法 采用截骨和克氏针交叉加压固定两方面矫治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把治疗的效果按临床表现与X线改变分3级,并对患者跟踪随访,结果表明治疗总优良率100%。结论 对骨折患儿采用矫形手术积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肢体的外观。�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矫治体会;临床观察
作者单位:250100济南市历城区中医医院
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尺偏型骨折发病率更高。该病虽然在功能上一般无多大影响,大多数患儿仍可保持近正常活动范围,但因外观上畸形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儿或其家属常常要求矫形,矫形手术可以明显改善患儿肢体的外观。自2001年至2010年我院共收治该病患儿42例,收到较满意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患者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1岁,平均7岁。42例均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左侧16例,右侧26例,无血管神经的损伤及其他并发症。伤后均采取闭合复位屈曲外固定疗法治疗,其中小夹板固定27例,石膏外固定15例。受伤至本次手术间隔时间最长5年,最短6个月。肘内翻角度最大45°,最小25°。本次住院时间15~20 d。�
1.2 治疗方法
本组所采用的矫治术包括截骨和克氏针交叉加压固定两方面。术中选用静脉麻醉35例,臂丛麻醉7例。方法是气囊压迫止血,取肘外侧切口,达肱骨远端后予以剥离,充分暴露下横向切除一楔形骨块。骨块角度应是内翻角与携带角之和,切骨线远端水平截骨,近端斜形截骨。切除骨块后,自远端骨块外下方向近端打入1枚克氏针达对侧皮下,使两断端紧密对合,将边缘皮质连续牢固固定在一起,另在近端距断面1 cm处从外侧打入1枚克氏针达该断骨对侧皮下,两克氏针针尾在皮外交叉固定在一起,术中注意检查桡神经、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勿损伤之。停止驱血,仔细止血,逐层缝合,不放置引流。固定4~6周后视病情拔除克氏针,同时进行功能锻炼。无1例止血带麻痹、血管神经操作及刀口感染者。�
2 结果�
我们把治疗的效果按临床表现与X线改变分3级。无肘内翻,屈曲正常者为优;肘内翻0~15°或伴有8~15°肘屈曲畸形者为良;肘内翻15°以上者为差。本组42例均得到随访,其中家访22例,信访12例,门诊随访8例。随访时间最长8年,最短8个月。按上述标准评定,优34例,良8例,治疗总优良率100%。�
3 讨论�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致肘内翻的发生率为3.67%~76.8%,平均30%��[1]�。肘内翻为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后遗症,其原因有多种不同说法:①由于骨折致尺侧皮质骨被挤压而产生某种缺陷或骨折嵌插所致。②损伤影响了肱骨下端,致骨骺发育失衡。③远端内旋两断端形成交叉,远段受重力牵引向内倾斜。④内侧骨骺血运障碍。目前关于肘内翻畸形,已基本趋向于远端骨折断段在整复后存在有尺偏或尺侧倾斜成角的一次发生学说。而肘内翻的发生时间,患儿多在拆除夹板或石膏后1~3个月,患儿在肘关节伸直活动时往往被家长发现。�
徐英杰等��[2]�对不同年龄X线片及8~10岁肱骨标本观测,鹰嘴及冠状窝均偏向尺侧,致使尺侧嵴较桡侧明显变窄,从鹰嘴窝中心点与窝顶点,尺、桡两侧骨嵴横径相关较大,髁上部横断面也是髁较外髁小,骨折后易向尺侧移位及倾斜,且复位后不易保持稳定,导致尺倾斜旋转是肘内翻的解剖因素。生物力学研究资料表明,肱骨所受的轴向外力偏向内侧,当外力载荷增加时,尺侧边缘的应力显著高于桡侧边缘,从而尺侧皮质易碎裂,而向尺侧倾斜成角。�
按salter理论,肱骨髁上骨折后,旋前位时外侧桡骨作用是压力,内侧尺骨对肱骨的作用是拉力,旋后位正相反。从预防肘内翻,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防止向内侧倾斜的原则考虑,以旋前位固定较好。�
本手术暴露充分,直视下可清楚判断切骨线与切骨角度,能有效的纠正内翻和旋转畸形(当然,术前据病情,初步断定切骨角度、平面及需要纠正的旋转角度也十分重要)。术后两针尾交叉加压固定,固定效果可靠,无需行石膏外固定,便于加强功能锻炼,有利于功能恢复。另外,使用本法勿须再次手术,不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免去了再次手术所需的费用。而矫治时间,我们的做法是在伤后半年至一年为佳,不必等到患儿发育到12岁以后,早期矫治有利于患儿肘关节的正常发育和孩子的身心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08-415.�
[2] 徐英杰,张树伟,张子元,等.21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改进的探讨.中华骨科杂,1998:46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