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节日大全 | 教案下载 | 个人简历 | 优秀作文 | 精美散文 | 励志名言 | 公文范文 | 文档下载 | 论文范文 | 读后感大全 | 文库 |
鸿斋文档网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体裁作文
  • 字数作文
  • 话题作文
  • 人物作文
  • 节日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二年级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初一作文
  • 初二作文
  • 初三作文
  • 中考作文
  • 高一作文
  • 高二作文
  • 高三作文
  • 高考作文
  • 写人作文
  • 状物作文
  • 叙事作文
  • 节日作文
  • 写景作文
  • 动物作文
  • 植物作文
  • 抒情作文
  • 励志作文
  • 想象作文
  • 话题作文
  • 童话作文
  • 写信作文
  • 续写
  • 改写
  • 记叙文
  • 议论文
  • 说明文
  • 日记
  • 周记
  • 小说
  • 诗歌
  • 您的位置:鸿斋文档网 > 优秀作文 > 小学作文 > 谈中学历史学科对学生素质培养 正文 2021-02-10 18:06:14

    谈中学历史学科对学生素质培养

        人的素质指人在工作、生活及一切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即个人的内外品质的总和,包括人的思 想状况、知识结构、能力特点、心理因素、身体特征、外在行为等。目前中学所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有培养学 生素质的责任,但就历史学科来讲,却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立足现实,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起着特殊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性格、气质、 思想品德等基本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国家教委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订的普通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 ,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其内容是:(一)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利用历史教材,开展对学生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 发展规律的教育。(三)在学科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四)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现实感和未来感。本文仅根据(一)、(三)、(四)三项目标所涉及的部分要求谈谈历史教学对学生素质的 培养及其意义。


        一、注重历史概念的正确传授
        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中学历史知识的基本概念,反映着相应历史内容的本质属性。历史概念可分为史 事概念和史论概念两大类。史事概念是对基本史实的概括,史论概念是对众多基本史实和史事概念的理论概括 ,但不论哪种概念,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并没有逐一提出来做系统、完整的注释,只是通过历史现象的具体描述 加以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从这些说明中归纳出历史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掌握一个个历史 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培 养。如西周“井田制”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依据课本的描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为: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形式:土地国有。②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处的地位: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从事劳动。③产品分配方式:奴隶主 完全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④井田形式:田野阡陌纵横,呈“井”字形。其中④只是井田的形式而不是井田的 本质。①②③才是井田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掌握了井田制的本质含义,而且领悟 到了分析土地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即用生产关系的三要素去分析各种社会形态下的土地制度 的实质。这无形中就培养起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在世界史教学中 ,我们可以用斯大林总结的关于资产阶级民族形成的五条标准去归纳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①统一的地域:北 美十三州。②统一的民族经济:经过工人、农民和黑人奴隶的开拓,北美经济发展起来。③统一的市场:北美 各地间经济往来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④统一的民族语言:英语。⑤统一的民族意识:反英群众组织“ 自由之子”、“通讯委员会”成立,准备反抗英国的压榨。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美国独立战 争的内因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民族要独立、国家要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道理,而且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关于资产阶级民族这一概念所做的界定。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地有意识地对一些历史概念进行这样的 归纳和讲授,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历史概念,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密性和彻底性,表现出很强的理论 素质,还能加深教学的深度。


        二、构筑历史概念的结构系统,总结其中的规律性认识
        20世纪以来的认知心理学提出了结构主义课程论。它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学科的知识结构。用这 一观点指导历史教学,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筑历史知识的结构系统,而不应让学生仅仅死记硬背一些 零星散乱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典章制度。


        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的最大优点是便于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 必然趋势,是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史论概念的有机组合。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这种组合的专门叙述,只 是把它体现在众多的基本史实和基本概念中。教师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把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进行梳 理加工,得出一个个系统的知识结构,然后才能通过分析,总结规律性的认识。梳理加工的方法有三条:

        (一)纵中找规律。就是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梳理成一个纵向的结构系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中学历史知识中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是学 生历史学科高素质水平的具体体现。如我们可以把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概念梳理成这样的纵向结构系统:
    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唐租庸调制→唐后期两税法→明一条鞭法→清地丁银。从这个结构系统中可 以得出如下规律性认识:①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发展的趋势是由繁到简。②人头税的发展趋势是由重到轻到 取消。③农民对国家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日趋减弱。④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这是商品 经济发展的结果。要得出这样的认识,没有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和敏捷的思辩素质 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这样的归纳、讲解和训练,就能不断地培养提高学生这方 面的素质。


        (二)横中寻特点。就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时代的各个侧面逐项加以归纳,构成一 个历史横断面的结构系统,通过分析各个侧面和对各个侧面的综合分析,找出该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具有的历史 特点及其成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做出历史的全面的公正的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都有其所处的特定的时 代和环境,这就形成或造就了该历史事件或人物独有的特点,所以正确把握时代和环境横断的各个测面的全貌 ,是我们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根本依据,是做出正确结论的基石。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 是在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时,必须把它们放在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中去考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原则,正是历 史学科所要求的最根本的素质,比如1995年历史统一高考问答题第一题:指出秦始皇汉武帝在军事行动、 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的类似之处,并说明为什么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此题前一问并不难,但 后一问则有了相当难度。难就难在不少考生缺乏上述素质,不会从秦皇汉武所处的不同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去 分析二人的不同个性。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们不防把答案再展开一点:秦始皇攻打匈奴,是在秦刚统一六国 之后进行的。这时秦国的国力还不够强大,没有力量“完全解除匈奴的威协”;
    汉武帝则不同,他所处的环境 是西汉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已强大到足以“彻底击败匈奴”的程度。秦始皇是从 奴隶社会刚刚走过来的人,必然带有奴隶主贵族淫乐、奢侈的习俗,所以他役使百姓很大成份是“为了个人享 乐”;
    汉武帝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享乐的习俗比奴隶主贵族相对要少一些。汉武帝还继承了高祖、文帝、景帝 重视农业,鼓励农耕,释放卖身奴隶的祖训,所以他役使百姓“主要是用以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秦始 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很难一时 得到刚刚从奴隶社会制度下过来,习惯了奴隶社会制度的人们,特别是奴隶主贵族及其知识分子的认同,因此 遭到激烈反对也是情理中事。秦始皇要想巩固新生的封建政权,也必然要对他们进行坚决镇压,而秦始皇本人 身上残存的奴隶主阶级的残暴性,就使这场镇压更具野蛮性和残酷性,因而造成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 果”;
    汉武帝所处的时代,封建社会制度已被社会普遍认同,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业已巩固和加强,儒家思想在 社会上逐渐流布并成为多数人行为的道德准则。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只需发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号 召,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没有必要也不会去用秦始皇的做法。这是由于历史时代、历史 环境的不同,造成秦皇汉武的不同个性,二人的不同个性又影响了他们事业成败的差异。这样从军事行动,役 使百姓,加强思想控制三个侧面对秦始皇、汉武帝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横中寻特点的方法。在每个侧面的分析 过程中,又从历史渊源、历史环境、人物个性等几个方面去寻根探源,使分析入木三分。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 中经常从事这方面的训练,学生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素质肯定会提高,应付这道题也就不会束手无策!
        (三)构筑纵横交叉、中外结合的立体结构系统,从深度和广度上研究历史现象。结构主义课程论另一个 要求就是构筑纵横交叉全方位的知识网络结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既可对历史现象从纵中找规律,横中寻特 点,又可以从历史现象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中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研究,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得到本质性、 规律性的认识。构筑这样的结构系统,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一些这类结构系统的问题 进行讲解或让学生思考。我曾设计过这样一个问题:从“九·一”八事变到雅尔塔会议时,美国对日本侵华的 态度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试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实质。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入手,然后再从日 中关系、日美关系、日德关系、美德关系、美英关系、美苏关系等多方面进行立体交叉分析才能正确做答。基 本思路为:一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先欧后亚”。这是美国处理当时国际事务的基本立足点。日本发动“ 九·一八”事变,虽然损害了美国在华的一些利益,但并未损害根本利益,更未损害美国在欧洲的根本利益, 所以美国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只宣布不承认而不采取实际行动。当日军大举侵入中国华北, 企图搞“华北五省自治”时虽然对美国在华利益形成较大威胁,但仍未威胁到美国的欧洲利益,所以美国采取 了支持蒋介石政府抵抗日本侵华的行动。当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大举进攻上海和南京时,美国在华的根 本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美国这才做出比较强硬的反应。先是对日本实行部分禁运,继而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 财产,但仍是用谈判的方式与日本周旋,尽量避免与日本作战,以使美国不致同时遭到于1936年结盟的德 日两国的夹击。那样,美国在华的利益不但难保,在欧洲的利益也将毁于德国。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 发,美国看到了足以抗击德国使自己在欧洲的利益不受损失的希望,于是在1941年8月与英国共同发表了 《大西洋宪章》,表示坚决反对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径,并愿援助苏联,借苏联之手对付德国,以便自己抽 出部分力量对付日本。这时,美国在日美谈判中态度明显变得强硬起来,提出要日本从中国及印度支那撤军。

    日本当然不答应,太平洋战争终于爆发。经过三年苦战,美国把日本在太平洋占领的各岛一一夺回。日本对美 国在华利益的威胁已经减弱。而这时的欧洲战场上,苏军正不断向西挺进,攻入德境,对美国的欧洲利益又构 成了新的巨大威胁,于是美国便急忙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又把主要力量集中到根本利益的所在——欧洲,中 国战场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战略地位下降了。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甚至以牺牲中国利益的手段去换取苏联的对 日作战。总之,表面看美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在步步改变,但“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却未变。美国的每次变 都是为保根本利益的不变。变是表面的,不变才是本质的。这就是美国对日本侵华态度变化原因的分析及变化 实质的总结。通过这样的中外历史结合和纵横交叉的立体分析,就能得出一些教材中看似无联系实则能联系的 更深层次的规律性认识。这是一种历史研究素质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可以步入创造 性历史研究的殿堂。当然,要培养学生这样的素质,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
        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也是一个人素质的构成因素。所谓历史感,就是要把历史现象定位在它特定的历 史环境中去认识,而不能把当代的观念置于历史的观念之中。关于这一点,前面已有所论述,不再重复。所谓 现实感,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科学分析,对现实社会做出比较正确敏锐的认识和判断。但这并不是把历史问 题与现实问题做简单的类比,而是要从历史问题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现实提供借鉴。所谓未来感,就是在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见:这是一种比历史 感和现实感更高层次的素质要求,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在这方面,马克思和毛 泽东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马克思通过研究人类历史,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他 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研究,在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同 时,又科学地预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终将实现!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伟大胜利的前夕,针 对广大人民和党内许多同志对和平抱有幻想的现实,发表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著名演 讲。在演讲中,毛泽东通过回顾国民党蒋介石发动过十年内战,抗日战争中又发动过三次反共高潮以及蒋介石 —背信弃义的历史,英明地预见到内战还将爆发的未来。马克思和毛泽东这种对未来的正确判断,就是历史感 、现实感和未来感素质的最高水平的表现。对中学生来讲,用这个标准要求无疑是太高太远了。但这并不等于 我们完全不可以在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内逐渐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为以后达到这个水平奠定基础。我的 一些做法是:

        (一)经常挑选报刊、杂志上一些与现实有关的历史论文、与历史有关的时事评论辅导学生学习,培养学 生历史感与现实感联系的素质。如时事政治经常出现的巴以关系问题。我就给学生介绍原居住在中东的犹太人 怎样被罗马帝国驱散,二战中如何遭到法西斯灭绝人性的屠杀,二战后如何建立起以色列国,从此,巴以冲突 不断等情况,让学生了解巴以双方的历史和现状。讲明我们应该承认现实,但也不能抹煞历史的道理,让学生 明了我国政府为什么采取反对西方大国干涉,坚持让巴以双方通过谈判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的立场。这里边既 尊重历史又承认现实的原则,就是如何把历史感与现实感结合的原则,也是提高学生历史感、现实感素质所遵 循的原则之一。


        (二)讲课时,对教材中一些在史学界仍有争论的问题,尽量把争论各家的观点介绍给学生。现代历史学 家研究历史,是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去反思、审视历史,这本身就是现实感与历史感的有机结合。只 是因结合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形成的观点和得出的结论也就出现差异。如对孔子的评价问题,有的说孔子是没 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反对春秋时的社会剧烈变革,想恢复“周礼”,是反动的。反对者则说,孔子承认 历史的发展变化,因为他主张不能轻率地抛弃已往时代的文化,而应有选择地吸收其有益的成分,有一定的进 步性。这些观点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有的专家是站在阶级分析的角度,有的则站在思想分析的角度。角度不 同,审视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另外,孔子思想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日益被重视的现实,使一些专家对旧的观点 进行了批判和修正,也是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通过这样的介绍,使学生能从中学到一些专家们是如何把历史 感与现实感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同时也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分析问题的素质。


        (三)针对教材中能与现实有规律性联系的知识,精心设计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供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 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一些尝试性的预见,培养学生的未来感素质。我曾设计过这样一个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 ,二战后三十多年,世界上大约发生了150次战争。在这些战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直接发生的战争却 没有一次,原因何在?将来能否会发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师生经过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原因其一 ,二战前,社会主义苏联势单力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仍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 和帝国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反对社会主义阵营,帝国主义国家间 的矛盾相对缓和。其二,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至今也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与之抗衡。

    其三,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绝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分割世界领土的可 能性。其四,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空前发展,出现了相互依存、相互渗 透、相互斗争的局面。其五,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战争观念,用军事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日益困难,靠 侵略战争进行掠夺来发展经济不仅行不通,反而会给本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和破坏。其六,苏联解体后,世界 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为了争取中间势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方式上也发生了新变化,磋商取 代了讨诸武力。预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问题居主导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战争的 危险依然存在,但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尚在其次,主要是设计这样的讨论题,能引发 出学生的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的激情,又经过认真讨论,训练出了这方面的素质!
        (四)敢于引导学生向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进军。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正是人们积极 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历史研究的主要社会功能,就在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借鉴,做到“古为今用”。从 历史的角度对一些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考是最能培养学生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的方法。如反腐倡廉 问题、禁毒问题、改革开放问题、引进外资和技术问题、外商在华租地办企业问题等,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 进行思考、分析、讨论。


        在当今社会,对人类未来前途的憧憧和忧虑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培养跨世纪的具有当代历史意识 和未来意识素质的人才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在一定程 度上肩负起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为培养具有跨世纪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推荐访问:学科 素质 培养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谈中学历史学科对学生素质培养》由(鸿斋文档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1 鸿斋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