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节日大全 | 教案下载 | 个人简历 | 优秀作文 | 精美散文 | 励志名言 | 公文范文 | 文档下载 | 论文范文 | 读后感大全 | 文库 |
鸿斋文档网
  • 春节
  • 清明节
  • 五一劳动节
  • 端午节
  • 中秋节
  • 十一国庆节
  • 妇女节
  • 青年节
  • 六一儿童节
  • 教师节
  • 护士节
  • 记者节
  • 植树节
  • 重阳节
  • 八一建军
  • 节圣诞节
  • 父亲节
  • 光棍节
  • 中元节
  • 七夕节
  • 情人节
  • 元旦节
  • 建党节
  • 感恩节
  • 万圣节
  • 母亲节
  • 元宵节
  • 情人节
  • 愚人节
  • 您的位置:鸿斋文档网 > 节日大全 > 端午节 > 有关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若... 正文 2021-02-10 18:03:05

    有关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思考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设置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要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要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来实现。所以,学科教育就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教学等其它方式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历史教师作为多种角色的榜样和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学会创造;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养成遇事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地位观、目的任务观、教材观、课程结构观、教法体系观、教学评价观和学习动力观。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地位观

    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确保历史课程的应有地位和课时计划的落实。中学历史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历史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复重申了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强调指出:“历史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学校领导一定要保证按照国家教委规定并由省教委进一步明确了的课时计划开设历史课。历史教师应认真上好历史课。各级历史教研员要宣传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检查学校开设历史课的情况,对于随意砍、削历史课时的现象,要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反映,确保历史课程应有的地位和课时计划的落实。

    二、树立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观

    全方位地认识学科教育的功能,辩证地理解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多门学科的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的,但并非一门课程只承担某一种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要求每门课程在确定目的任务的时候,应全方位地认识学科的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科教育的智育功能、德育功能以及美育功能而较少涉及到形成具有统摄作用的观念、意识等深层次的文化教育功能和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心理培养功能。这种文化教育功能是由学科本身的文化价值所决定的。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价值。历史教学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和人际交往过程,还具有心理培养的功能。因此,在确定历史课程的目的任务时,要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历史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项任务之间的关系。上述任务,从总体上说应是同步的,要寓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应是“打好基础,注重能力,渗透德育,发挥功能”。同时,历史教育也要把教会学生掌握终生受益的科学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合格公民的爱国、爱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惜时守信等优良品质,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变化、会生活、会做人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能力作为自己的任务,从而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固有功能和特有教育优势。

    三、树立素质教育的教材观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媒体。从素质教育目标出发,要树立多元的、主体的教材观和灵活处理教材的使用原则。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媒介,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的内容来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因此,不能把教材仅仅视为教科书。除了教科书以外,有关的音像制品、文物、历史纪念场馆、历史遗迹等也都是学习历史的好教材。有条件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吸收“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各种不同版本教材的优点。

    在教材的使用上,要改变传统的“忠于教材”的陈旧观念,要根据义务教育的要求,并结合实际,灵活地处理教材。根据达成素质教育目标的需要,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对教材内容可以作如下的处理:“有重(主)有轻(次),有增有删,有详有略,有深有浅”。

    为了使历史教学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突出以下几个着重点:

    1.要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传统美德的教育,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上认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2.要重视和加强中外改革史的教学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的教学。帮助学生从中外历史上加深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提高学生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适应能力,为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矗。

    3.要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上了解家乡,从而更加热爱家乡,增强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身的感情和一定能建设好家乡的信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4.要重视和加强人类历史发展中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教育,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上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四、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观

    要树立全面的历史学科课程观。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谈古论今”的原则。在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学科活动的内容、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历史教育活动,真正把学科活动作为整个课程的有机部分,树立全面的历史学科课程观。

    五、树立素质教育的教法体系观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和全员性特点,决定了素质教育强调启发式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上述原则决定在教法上注重组合。历史教学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法改革上似可做如下表述:依据实际(即教材、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四要素的实际)。发挥优势(即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特色方面的优势),优化选择(即从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选择最优的方法,做到教学有法无定法),优化组合(根据教学四要素在教学中的变化,相应调整教学方法的组合形式,以求达到教学方法的选用与组合,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是符合教学四要素实际的最佳组合,实现教学最优化)。

    六、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观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进一步明确历史教学的任务要求,实现教学目标规范化,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要以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以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为依据,要反映现代教育观点和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因素,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上述教学评价的原则适用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具体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是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缺乏真正的尊重,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抹杀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因此,教学过程要把唤起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作为根本任务。一堂好课,除了完成常规教学的任务外,还要考查它在指导学生怎样做人,在形成学生独立人格方面,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方面,以及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非认知因素方面做了哪些有可能做的工作。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2.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了差生的需要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病之二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教师关心的是少数尖子学生,教学方案主要是针对中上等学生的学情而设计的。差生往往受到忽视。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教育。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同时又不要求“一刀切”的质量标准。所以,一堂好课,应该明显地体现出教师在提高差生水平方面贯彻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

    3.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三是目标片面,只注重智力、知识和分数。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面的,因而注重教学过程的全方位教育功能。换句话说,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方式、交往的频度、交往的感情色彩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功能。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情感陶冶过程、意志品质培养过程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以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还要以自己思想、情感、态度、作风,以自己全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才能实现上述目的。

    七、树立素质教育的学习动力观

    在‘应试教育”机制中,考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历史学科的学习动力的培养,应立足于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历史学习动机的培养,而不应指望靠考试这个“指挥律”发生效力。通过改进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这是大面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前提。为此,要充分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寓教于乐,在历史教学中探索愉快教学,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范围内,依城乡、沿海与内地等不同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力戒以后考选择性考试标准实施义务教育课程。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素质教育的理论。素质教育问题是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的,有关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观点已经取得了共识,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等,但作为理论还处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就要经常关心教育理论界讨论的进展情况,特别是历史教育界的研究成果要及时吸收过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其次,要积极开展实验研究,不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体会,踊跃参加讨论。

    国家教委负责人说:“素质教育这个问题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逐步形成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然后反过来指导素质教育实践。”这段话对于指导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同样是可行的。

    推荐访问:若干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 思考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有关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思考》由(鸿斋文档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1 鸿斋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